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公共信息服务概述 | 第18-33页 |
2.1 公共信息服务 | 第18-23页 |
2.1.1 公共信息服务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公共信息服务的目标 | 第19-20页 |
2.1.3 公共信息服务的地位 | 第20-21页 |
2.1.4 公共信息服务的作用 | 第21-23页 |
2.2 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主体 | 第23-29页 |
2.2.1 政府部门 | 第24-25页 |
2.2.2 私营部门 | 第25-27页 |
2.2.3 第三部门 | 第27-28页 |
2.2.4 社会公众 | 第28-29页 |
2.3 公共信息服务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关系 | 第29-32页 |
2.3.1 推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现代化 | 第29-30页 |
2.3.2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科学性 | 第30-31页 |
2.3.3 促进地方政府云服务构建和发展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现状及分析 | 第33-47页 |
3.1 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整体状况 | 第33-34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取得的成就 | 第34-36页 |
3.2.1 共享意识不断提升 | 第34页 |
3.2.2 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 第34-35页 |
3.2.3 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 第35-36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3.3.1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滞后 | 第36-38页 |
3.3.2 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 | 第38-40页 |
3.3.3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化 | 第40-41页 |
3.3.4 职能机构缺位 | 第41-42页 |
3.4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3.4.1 经济因素 | 第42-43页 |
3.4.2 人员因素 | 第43-45页 |
3.4.3 体制和管理模式因素 | 第45页 |
3.4.4 技术水平因素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完善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对策 | 第47-56页 |
4.1 总体思路 | 第47-49页 |
4.1.1 增强公共信息服务意识 | 第47页 |
4.1.2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制 | 第47-48页 |
4.1.3 注重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 | 第48-49页 |
4.2 完善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具体措施 | 第49-55页 |
4.2.1 推进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 | 第49-50页 |
4.2.2 丰富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 第50-53页 |
4.2.3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集群平台 | 第53-54页 |
4.2.4 健全完善相关立法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公共信息服务建制化的基本构想 | 第56-63页 |
5.1 新公共行政理论观照下的公共信息服务 | 第56页 |
5.2 增加信息服务部门的实体建制 | 第56-58页 |
5.2.1 公共信息服务流程创新 | 第57页 |
5.2.2 设立专业公共信息服务部门 | 第57-58页 |
5.3 公共信息服务部门的职责范围 | 第58-59页 |
5.3.1 信息公开 | 第58页 |
5.3.2 信息咨询 | 第58-59页 |
5.3.3 信息指引 | 第59页 |
5.3.4 保障信息安全 | 第59页 |
5.4 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关系的处理 | 第59-62页 |
5.4.1 政府内部信息联动机制的构建 | 第60-62页 |
5.4.2 信息联动机制与社会系统的对接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