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12页 |
| 1.1 地应力实测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 2 地应力研究概况 | 第12-21页 |
| 2.1 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 2.2 我国地应力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2.3 国外地应力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 2.4 地应力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 2.4.1 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15页 |
| 2.4.2 地形地貌和剥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15-16页 |
| 2.4.3 岩石力学性质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16页 |
| 2.4.4 水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16页 |
| 2.4.5 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16-17页 |
| 2.5 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 第17-21页 |
| 2.5.1 地应力是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应力场 | 第17页 |
| 2.5.2 铅垂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 | 第17-18页 |
| 2.5.3 水平应力 h普遍大于铅垂应力 v | 第18-19页 |
| 2.5.4 平均水平应力 h, av与铅垂应力 v的比值 与深度的关系 | 第19页 |
| 2.5.5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第19-21页 |
| 3 地应力的原位实测方法 | 第21-29页 |
| 3.1 套钻孔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3.2 应力传感器的选择 | 第22-23页 |
| 3.3 应用 CSIRO HI 应力计进行原岩应力测量的主要过程 | 第23-25页 |
| 3.4 钻孔应力解除法的原岩应力计算 | 第25-29页 |
| 4 长平煤矿原岩应力实测 | 第29-44页 |
| 4.1 长平煤矿概述 | 第29页 |
| 4.2 测点布置的基本原则 | 第29-30页 |
| 4.3 原岩应力实测工作概况 | 第30页 |
| 4.4 原岩应力测点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 4.5 原岩应力测点布置 | 第32-34页 |
| 4.6 原岩应力测量结果 | 第34-40页 |
| 4.6.1 4005 巷原岩应力实测结果 | 第34-37页 |
| 4.6.2 1002 巷原岩应力实测结果 | 第37-40页 |
| 4.7 原岩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4.8 实测结果特征 | 第42-43页 |
| 4.9 地应力与地质赋存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 5 UDEC 数值模拟 | 第44-68页 |
| 5.1 巷道围岩应力场的模拟 | 第44-51页 |
| 5.1.1 巷道应力场的测量结果 | 第44-45页 |
| 5.1.2 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 5.1.3 模型参数的选择 | 第47页 |
| 5.1.4 模型的计算过程 | 第47-51页 |
| 5.1.5 地应力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页 |
| 5.2 巷道围岩应力场对其变形破坏影响规律分析 | 第51-68页 |
| 5.2.1 不同围岩应力场的巷道变形规律分析 | 第51-60页 |
| 5.2.2 最大水平应力方向与巷道稳定性的关系 | 第60-62页 |
| 5.2.3 不同围岩应力场下巷道变形预测分析 | 第62-67页 |
| 5.2.4 长平矿地应力对现有巷道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