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源起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1.2.1 国内快速城镇化的紧迫现状及 FEWS 整合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2.2 快速城镇化下 FEWS 在城市中的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1 跨学科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1.5.3 文献查阅与资料收集法 | 第16-17页 |
1.5.4 图解分析法 | 第17页 |
1.5.5 归纳总结法 | 第17-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目前四元素所遭遇的危机与来自荷兰设计经验的应对策略所带来的启示 | 第20-30页 |
2.1 四元素在城市中所遭遇的危机与相应在城市设计方面的缺陷 | 第20-23页 |
2.1.1 粮食危机 | 第20-21页 |
2.1.2 能源危机 | 第21-22页 |
2.1.3 水危机 | 第22页 |
2.1.4 城市空间危机 | 第22-23页 |
2.2 快速城镇化下四元素的现状以及对城市形态带来的影响——以武汉为例 | 第23-25页 |
2.3 来自荷兰城市设计策略的启示 | 第25-29页 |
2.3.1 整体化设计思想 | 第25-27页 |
2.3.2 荷兰空间规划纪要对城市四元素的整合策略推动 | 第27-28页 |
2.3.3 FEWS 整合设计实施所需支持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研究的关键方法 | 第30-43页 |
3.1 交叉学科“人工智能”——设计工具的框架结构支撑 | 第30-33页 |
3.1.1 知识表达 | 第30-31页 |
3.1.2 框架理论 | 第31页 |
3.1.3 产生式系统 | 第31-33页 |
3.2 DKS 研究中心简介 | 第33-34页 |
3.3 设计思维中的认知结构——设计工具的逻辑组织支撑 | 第34-36页 |
3.3.1 "NFD"结构 | 第34-35页 |
3.3.2 "MOP"结构 | 第35-36页 |
3.4 设计先例理论 | 第36-40页 |
3.4.1 先例的定义 | 第36-37页 |
3.4.2 设计问题不能仅由分析的方法解决 | 第37页 |
3.4.3 在实践中先例对于解决设计难题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3.4.4 先例作为思考类推的手段 | 第39-40页 |
3.5 设计原型理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以先例搜索原型构建设计工具框架基础 | 第43-58页 |
4.1 先例的选择 | 第43-44页 |
4.2 先例抽象化为原型 | 第44-56页 |
4.2.1 兰斯塔德地区(Regio Randstad)原型提取 | 第45-50页 |
4.2.2 太阳城原型提取 | 第50-53页 |
4.2.3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原型提取 | 第53-56页 |
4.3 原型带来的启发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设计工具生成 | 第58-74页 |
5.1 本研究中的设计工具框架生成 | 第59页 |
5.2 支撑(BACKING)——以“MOP”工具分析原型 | 第59-65页 |
5.2.1 兰斯塔德地区(Randstad)原型分析 | 第61-63页 |
5.2.2 太阳城原型分析 | 第63-64页 |
5.2.3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原型分析 | 第64-65页 |
5.3 设计工具的运用方式 | 第65-68页 |
5.3.1 设计论证链与准则 N 的层次 | 第65-67页 |
5.3.2 设计准则 N 的类型 | 第67-68页 |
5.4 本文中设计工具框架总结 | 第68-70页 |
5.5 设计生成逻辑分析 | 第70页 |
5.6 设计工具与实践的结合 | 第70-71页 |
5.7 基于原型选择的 FEWS 城市辅助设计工具的可实现性与研究性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设计工具的运用——以生成 FEWS 主题公园为例 | 第74-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