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毛茛科形态学及系统学研究概述 | 第15-25页 |
1.1.1 种苗形态结构 | 第15-16页 |
1.1.2 营养器官形态结构 | 第16-18页 |
1.1.3 生殖器官形态结构 | 第18-19页 |
1.1.4 孢粉学 | 第19-20页 |
1.1.5 染色体 | 第20-21页 |
1.1.6 典分类 | 第21-22页 |
1.1.7 分子系统学 | 第22-25页 |
1.2 研究材料 | 第25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毛茛科种苗发育特征及其系统学价值 | 第27-37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材料 | 第28-29页 |
2.2.2 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 | 第30-34页 |
2.3.1 种苗发育外部特征 | 第30-34页 |
2.3.2 种苗初生结构 | 第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毛莨科根结构及其系统学价值 | 第37-48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2.1 材料 | 第37-40页 |
3.2.2 方法 | 第40页 |
3.3 结果 | 第40-46页 |
3.4 讨论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毛莨科茎和叶结构的系统学价值 | 第48-6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4.2.1 材料 | 第48-51页 |
4.2.2 方法 | 第51-52页 |
4.3 结果 | 第52-65页 |
4.3.1 茎的结构 | 第52-56页 |
4.3.2 叶的结构 | 第56-63页 |
4.3.3 基于营养器官结构构建UPGMA聚类树状图 | 第63-65页 |
4.4 讨论 | 第65-67页 |
4.4.1 茎叶结构的系统学价值 | 第65-66页 |
4.4.2 营养器官结构的聚类分析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毛莨科雄蕊结构及其系统学价值 | 第68-80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5.2.1 材料 | 第68-71页 |
5.2.2 方法 | 第71页 |
5.3 结果 | 第71-78页 |
5.3.1 雄蕊外形及毛状体形态 | 第71-73页 |
5.3.2 花丝及花药结构 | 第73-78页 |
5.4 讨论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毛莨科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 | 第80-90页 |
6.1 引言 | 第8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5页 |
6.2.1 材料 | 第80-85页 |
6.2.2 方法 | 第85页 |
6.3 结果 | 第85-89页 |
6.4 讨论 | 第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7章 毛莨科果实结构及其系统学价值 | 第90-119页 |
7.1 引言 | 第90-91页 |
7.2 材料和方法 | 第91-99页 |
7.2.1 材料 | 第91-98页 |
7.2.2 方法 | 第98-99页 |
7.3 结果 | 第99-115页 |
7.3.1 果实结构 | 第99-111页 |
7.3.2 基于果实结构构建UPGMA聚类树状图 | 第111-115页 |
7.4 讨论 | 第115-11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