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引言 | 第15-3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8-31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34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2.3.1 麻竹盆栽苗构梢整枝试验设计 | 第35页 |
2.3.2 麻竹试验大田构梢整枝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2.3.3 金镶玉竹构梢整枝试验设计 | 第36页 |
2.4 采样方法与测试方法 | 第36-38页 |
2.4.1 采样方法 | 第36-37页 |
2.4.2 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1-66页 |
3.1 留枝盘数对麻竹盆栽苗出笋率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 留枝盘数对大田麻竹出笋的影响研究 | 第44-54页 |
3.2.1 大田各处理单笋重、出笋个数、平均笋产量和累积总产量随采笋时期的变化 | 第44-47页 |
3.2.2 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时期笋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47-51页 |
3.2.3 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时期笋体单糖含的变化 | 第51-53页 |
3.2.4 笋体内源激素含量、糖含量与单笋重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3.3 留枝盘数对金镶玉竹笋芽萌发的影响研究 | 第54-66页 |
3.3.1 不同处理笋芽分化时期笋芽外部形态的观察 | 第54-55页 |
3.3.2 金镶玉竹笋芽萌发率随采样时间的变化 | 第55-56页 |
3.3.3 金镶玉竹笋芽内源激素随采样时间的变化 | 第56-60页 |
3.3.4 笋芽内源激素含量与笋芽萌发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3页 |
4.1 结论 | 第66-67页 |
4.2 讨论 | 第67-72页 |
4.2.1 关于笋用林培育的最佳留枝盘数和栽培方式创新 | 第67-68页 |
4.2.2 关于钩梢促进竹笋生长发育的内源激素调控机制 | 第68-70页 |
4.2.3 关于竹子顶端优势的机制和生产应用 | 第70-71页 |
4.2.4 丛生竹和散生竹钩梢整枝培育技术的差异 | 第71-72页 |
4.3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