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氮素的迁移转化 | 第10-12页 |
1.2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2-15页 |
1.2.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来源 | 第13-14页 |
1.2.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控制及修复 | 第15-19页 |
1.3.1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控制对策 | 第15-16页 |
1.3.2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1.3.3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17-18页 |
1.3.4 生物修复技术的二次污染问题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因素研究 | 第22-38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7页 |
2.2.1 准备试验 | 第24-27页 |
2.2.2 A组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分析 | 第27-29页 |
2.2.3 B组亚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分析 | 第29-30页 |
2.2.4 两种不同电子受体的反硝化体系比较分析 | 第30-33页 |
2.2.5 磷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6 影响氨氮浓度的因素讨论 | 第34-37页 |
2.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中二次污染的产生及自然衰减研究 | 第38-51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2.1 柱试验运行环境 | 第41页 |
3.2.2 亚硝酸盐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的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3.2.3 碳源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的变化分析 | 第43-46页 |
3.2.4 氨氮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的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3.2.5 氮素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的转化分析 | 第47-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的二次污染防治探讨 | 第51-60页 |
4.1 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的二次污染预测方式探讨 | 第51-54页 |
4.2 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的二次污染控制手段探讨 | 第54-59页 |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4.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0-61页 |
5.3 继续工作的建议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