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电子激发态的简介 | 第12-14页 |
1.2 电子激发态的氢键效应 | 第14-16页 |
1.3 激发态质子转移 | 第16-22页 |
1.3.1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 第16-18页 |
1.3.2 激发态分子间质子转移 | 第18-21页 |
1.3.3 激发态质子转移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波函数理论方法 | 第24-28页 |
2.2.1 Hartree-Fock 近似 | 第25-27页 |
2.2.2 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 | 第27-28页 |
2.3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28-33页 |
2.3.1 Thomas Fermi 模型 | 第29-30页 |
2.3.2 Hohenberg-Kohn 定理 | 第30-32页 |
2.3.3 Kohn-Sham 方程 | 第32-33页 |
2.4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第33-35页 |
2.5 本文中的理论方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DMAF分子激发态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质子转移反应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计算细节 | 第37页 |
3.3 DMAF 单体和 DMAF-EtOH 复合物 | 第37-46页 |
3.3.1 优化的基态几何构型 | 第37-39页 |
3.3.2 电子激发能和前线分子轨道 | 第39-41页 |
3.3.3 DMAF 单体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机理 | 第41-42页 |
3.3.4 DMAF-EtOH 复合物激发态的动力学过程 | 第42-45页 |
3.3.5 DMAF-EtOH 复合物的荧光机制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水分子链诱导3HP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多重质子转移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计算细节 | 第49页 |
4.3 3HP-(H2O)3复合物基态和激发态的多重质子转移 | 第49-61页 |
4.3.1 基态的多重质子转移过程 | 第49-53页 |
4.3.2 吸收光谱和前线分子轨道 | 第53-55页 |
4.3.3 激发态的转移机制 | 第55-58页 |
4.3.4 两个复合物的氢键变化 | 第58-60页 |
4.3.5 两个氢键复合物的循环机制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氨分子链影响7H4MC分子的激发态多重质子转移 | 第64-78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计算细节 | 第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5.3.1 基态的几何结构 | 第65-67页 |
5.3.2 吸收光谱和前线分子轨道 | 第67-69页 |
5.3.3 7H4MC (NH_3)_3复合物基态和激发态的氢键 | 第69页 |
5.3.4 7H4MC (NH_3)_3复合物的 ESMPT 过程 | 第69-71页 |
5.3.5 7H4MC (NH_3)_3复合物的 ESMPT 反应顺序 | 第71-73页 |
5.3.6 7H4MC (NH_3)_3复合物中 ESMPT 反应的机制 | 第73-74页 |
5.3.7 复合物 7H4MC (NH_3)_3和 7H4MC (H2O)3的区别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10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