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中常用缩略词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沙门氏菌的减毒策略 | 第13-18页 |
1.1 化学诱变减毒 | 第13-14页 |
1.1.1 烷化剂诱变减毒 | 第13-14页 |
1.1.2 金属盐诱变减毒 | 第14页 |
1.2 抗生素诱导减毒 | 第14-15页 |
1.3 基因工程减毒 | 第15-18页 |
1.3.1 与沙门氏菌营养代谢相关的基因缺失 | 第15-17页 |
1.3.2 毒力相关基因的缺失 | 第17-18页 |
2 减毒沙门氏菌重组活载体疫苗几个重要的问题 | 第18-21页 |
2.1 异源抗原的表达量 | 第18页 |
2.2 异源抗原DNA在体内的稳定性 | 第18-19页 |
2.3 异源质粒的释放与诱导免疫力的产生 | 第19-20页 |
2.4 安全性问题 | 第20页 |
2.5 小结 | 第20-21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鸭沙门氏菌弱毒株的选育 | 第22-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1.1 材料 | 第22-23页 |
1.1.1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1.1.2 试验菌株 | 第22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1.1.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1.5 部分试剂配制 | 第22-23页 |
1.2 方法 | 第23-24页 |
1.2.1 原始菌株筛选 | 第23页 |
1.2.2 诱变条件筛选 | 第23-24页 |
1.2.3 诱变菌株的筛选与毒力检测 | 第24页 |
2 结果 | 第24-27页 |
2.1 原始菌株筛选结果 | 第24页 |
2.2 诱变条件筛选结果 | 第24-25页 |
2.2.1 紫外诱变剂量筛选结果 | 第24-25页 |
2.2.2 亚硝基胍诱变条件筛选结果 | 第25页 |
2.3 诱变菌株的筛选与毒力检测结果 | 第25-27页 |
2.3.1 原始菌株与诱变菌株的镜下和菌落形态特征比较 | 第25-26页 |
2.3.2 原始菌株与诱变菌株对一周龄雏鸭的毒力比较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4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鸭沙门氏菌诱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1.1 试验动物 | 第30页 |
1.1.2 试验菌株 | 第30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1.4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1.1.5 部分试剂配制 | 第31页 |
1.2 方法 | 第31-34页 |
1.2.1 诱变菌株的血清型变化 | 第31页 |
1.2.2 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生化试验对比 | 第31-32页 |
1.2.3 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生长速度比较 | 第32页 |
1.2.4 诱变菌株在鸭体内各脏器的分布情况 | 第32页 |
1.2.5 诱变菌株Ⅰ相鞭毛基因fliC的检测 | 第32-33页 |
1.2.6 诱变菌株免疫原性的检测 | 第33页 |
1.2.7 诱变菌株的体外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3-34页 |
2 结果 | 第34-38页 |
2.1 诱变菌株的血清型变化 | 第34页 |
2.2 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生化试验对比结果 | 第34-35页 |
2.3 诱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的生长速度比较 | 第35页 |
2.4 诱变菌株在鸭体内各脏器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2.5 诱变菌株Ⅰ相鞭毛基因fliC的检测 | 第36页 |
2.6 诱变株免疫原性的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2.6.1 ELISA抗体检测结果 | 第36页 |
2.6.2 二免后攻毒保护试验 | 第36-37页 |
2.7 诱变菌株的体外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4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