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醉驾入刑实施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一) 昆明市醉驾入刑案件办理基本情况 | 第9-10页 |
1. 公安机关侦办案件情况 | 第9页 |
2. 检察机关审查醉酒驾驶案件情况 | 第9-10页 |
3. 法院判决醉酒驾驶案件基本情况 | 第10页 |
(二) “醉驾入刑”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 醉酒驾驶触犯罪名间关系厘清不当 | 第10页 |
2. 对醉酒驾驶共有要件的认定存在争议 | 第10-11页 |
3. 在定罪、量刑上存在争议 | 第11-12页 |
二、醉酒驾驶行为触犯罪名与他罪的关系厘清 | 第12-21页 |
(一) 对醉酒驾驶行为的刑法定性 | 第12-15页 |
1. 从主观方面定性 | 第12-14页 |
2. 从客观方面定性 | 第14-15页 |
(二) 危险驾驶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 第15-17页 |
1. 危险驾驶罪的概念 | 第16页 |
2. 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 | 第16-17页 |
(三)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 第17-19页 |
1. 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 | 第18-19页 |
2. 与交通肇事罪的联系 | 第19页 |
(四) 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 第19-21页 |
1.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 第19-20页 |
2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联系 | 第20-21页 |
三、“机动车”、“道路”、“驾驶”概念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 第21-29页 |
(一) 准确界定“机动车”范畴 | 第21-23页 |
1.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的认定 | 第21页 |
2.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对机动车的认定 | 第21-23页 |
(二) 准确界定“道路”范畴 | 第23-24页 |
1. 《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道路”的定义 | 第23页 |
2 小区道路“道路”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3-24页 |
3. 单位道路“道路”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4页 |
4. 未使用公路“道路”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4页 |
(三) 准确界定“驾驶”范畴 | 第24-26页 |
1. 驾驶的概念 | 第25页 |
2. 对“移车”行为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5页 |
3. 对车辆原地启动行为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5页 |
4. 对“推车”、“牵引”行为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5-26页 |
5. 在启动的车内睡觉行为属性的具体分析 | 第26页 |
(四) 准确界定“醉酒”范畴 | 第26-29页 |
1. 醉酒驾驶的概念与认定 | 第27页 |
2. 对“隔夜宿醉”行为的认定 | 第27-28页 |
3. 对服食药物、酒精类食物行为的认定 | 第28-29页 |
四、“醉驾入刑”定罪量刑具体问题适用 | 第29-38页 |
(一) 合理把握“但书”的适用 | 第29-31页 |
1. “但书”适用理论分析 | 第29页 |
2. “但书”适用司法问题 | 第29-31页 |
(二) 合理把握“自首”的认定 | 第31-32页 |
1. 自首的概念及成立条件分析 | 第31页 |
2. 自首适用情形 | 第31-32页 |
(三) 醉酒驾驶“共犯”的认定 | 第32-34页 |
1. 醉酒驾驶“共犯”的理论分析 | 第32页 |
2. 醉酒驾驶共犯的成立讨论 | 第32-34页 |
(四) 合理把握“醉驾入刑”的量刑标准 | 第34-35页 |
1. 统一适当从重处罚的情形 | 第34-35页 |
2. 统一适当从轻处罚的情形 | 第35页 |
3. 对不认为是犯罪行为的其他法律适用 | 第35页 |
(五) 合理适用缓刑 | 第35-38页 |
1. 缓刑适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2. 降低缓刑适用率 | 第36页 |
3. 推行社区矫正制度强化社会管理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