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其他论文--生活论文

复合流人工快渗生态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强化效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8页
    1.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概况第14-15页
    1.2 人工快渗处理系统简介第15-16页
        1.2.1 CRI工艺的优点第15-16页
        1.2.2 CRI工艺的缺点第16页
    1.3 CRI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6-17页
    1.4 国内外CRI技术应用与现状第17-22页
    1.5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与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比较第22-25页
        1.5.1 选址及基建比较第22页
        1.5.2 投资成本及见效周期比较第22页
        1.5.3 采用技术与工艺比较第22-23页
        1.5.4 水资源的再生应用第23-24页
        1.5.5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第24-25页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第25-28页
        1.6.1 目的及意义第25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3 技术路线图第26-28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8-42页
    2.1 滴滤池对模拟生活污水预处理效能研究第28-33页
        2.1.1 试验材料第28页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28-30页
        2.1.3 试验装置第30-31页
        2.1.4 试验方法第31-33页
    2.2 除磷填料及富磷植物遴选试验研究第33-39页
        2.2.1 试验材料第33-35页
        2.2.2 试验仪器及药品第35-36页
        2.2.3 试验装置第36-37页
        2.2.4 试验方法第37-38页
        2.2.5 计算方法第38-39页
    2.3 复合流人工快渗生态田系统构建与除污性能研究第39-42页
        2.3.1 试验材料第39-40页
        2.3.2 试验装置第40-41页
        2.3.3 试验方法第41-42页
第3章 滴滤池对模拟生活污水预处理效能研究第42-55页
    3.1 滴滤池的启动试验研究第42-46页
        3.1.1 滴滤池挂膜第42-43页
        3.1.2 启动期COD_(CR)的去除情况第43-44页
        3.1.3 启动期pH变化情况第44页
        3.1.4 启动期氨氮的去除情况第44-45页
        3.1.5 启动期TN的去除情况第45-46页
    3.2 滴滤池处理污水效果分析第46-53页
        3.2.1 喷淋高度对滴滤池脱氮效能的影响第46-48页
        3.2.2 COD_(CR)容积负荷对滴滤池运行效能的影响第48-50页
        3.2.3 进水间隔时间对滴滤池运行效能的影响第50-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除磷填料及富磷植物遴选试验研究第55-72页
    4.1 除磷填料的遴选试验研究第55-68页
        4.1.1 不同填料处理含磷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第55-61页
        4.1.2 连续流试验考察填料除磷效能研究第61-68页
    4.2 生态田植物筛选研究第68-71页
        4.2.1 挺水植物除磷效果研究第69-70页
        4.2.2 沉水植物除磷效果研究第70-71页
    4.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复合流人工快渗生态田系统构建与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第72-89页
    5.1 水力负荷对运行效能的影响第72-75页
        5.1.1 水力负荷对系统出水COD_(CR)的影响第72-73页
        5.1.2 水力负荷对系统出水氨氮的影响第73-74页
        5.1.3 水力负荷对系统出水TN的影响第74页
        5.1.4 水力负荷对系统出水TP的影响第74-75页
    5.2 湿干比对运行效果的影响第75-78页
        5.2.1 湿干比对系统出水COD_(CR)的影响第76-77页
        5.2.2 湿干比对系统出水氨氮的影响第77页
        5.2.3 湿干比对系统出水TN的影响第77-78页
        5.2.4 湿干比对系统出水TP的影响第78页
    5.3 污染物沿程去除特性分析第78-81页
        5.3.1 COD_(CR)沿程去除特性分析第79-80页
        5.3.2 氨氮沿程去除特性分析第80页
        5.3.3 TN沿程去除特性分析第80-81页
        5.3.4 TP沿程去除特性分析第81页
    5.4 系统渗透性变化及主要原因分析第81-84页
        5.4.1 系统渗透性变化情况第81-83页
        5.4.2 系统渗透性变化可能原因分析第83-84页
    5.5 植物在复合流生态田系统中的作用第84-85页
    5.6 碳源不足情况下系统强化脱氮技术研究第85-88页
        5.6.1 玉米芯碳源溶出效果分析第86-87页
        5.6.2 系统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分析第87页
        5.6.3 反硝化动力学研究第87-88页
    5.7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复合流人工快渗生态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应用第89-99页
    6.1 水源区农村生活污染生态低耗防治技术示范工程第89-92页
        6.1.1 工程概况第89-91页
        6.1.2 工程设计依据第91页
        6.1.3 工程总体布置第91-92页
    6.2. 工程运行效果第92-97页
        6.2.1 系统对COD_(CR)的去除效果第92-93页
        6.2.2 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第93-94页
        6.2.3 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第94-95页
        6.2.4 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第95-96页
        6.2.5 系统对SS的去除效果第96-97页
    6.3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结论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附录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P珠宝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
下一篇: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研究--基于出口技术附加值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