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 露天转地下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1.2.1 露天转地下过渡方式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2 过渡期地下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2.3 延长露天采场服务年限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2.4 过渡期露天地下相互干扰因素控制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1.2.5 过渡期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 第21-22页 |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 第2章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模式 | 第25-35页 |
| 2.1 常规过渡模式 | 第25-28页 |
| 2.1.1 境界矿柱传统过渡模式 | 第25-26页 |
| 2.1.2 境界矿柱+覆盖层过渡模式 | 第26-27页 |
| 2.1.3 常规过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 2.2 露天地下过渡模式改进 | 第28-32页 |
| 2.2.1 过渡期高效开采的基本条件 | 第28-31页 |
| 2.2.2 楔形转接过渡模式 | 第31-32页 |
| 2.3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方法 | 第32-3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3章 过渡期边坡岩移控制方法研究 | 第35-43页 |
| 3.1 边坡岩移危害与控制原理 | 第35-37页 |
| 3.1.1 边坡岩移危害 | 第35-36页 |
| 3.1.2 挂帮矿开采与边坡岩移控制原理 | 第36-37页 |
| 3.2 边坡岩移控制方法 | 第37-41页 |
| 3.2.1 岩移进程控制方法 | 第37-38页 |
| 3.2.2 边坡岩移塌陷与滑移方向控制 | 第38-40页 |
| 3.2.3 露天拦截工程 | 第40-4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过渡期开采境界细部优化 | 第43-55页 |
| 4.1 开采境界的优化方法 | 第43-44页 |
| 4.2 细部优化的原则 | 第44-46页 |
| 4.3 过渡期露天与地下高效开采技术 | 第46-51页 |
| 4.3.1 露天延深的高效开采技术 | 第46-48页 |
| 4.3.2 挂帮矿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技术 | 第48-51页 |
| 4.4 露天境界的细部优化方法 | 第51-5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 第5章 过渡期产能协同方法研究 | 第55-71页 |
| 5.1 过渡期产能协同 | 第55-56页 |
| 5.2 地下产能快速增大的方法 | 第56-69页 |
| 5.2.1 地下产能增大的制约因素 | 第56-57页 |
| 5.2.2 地下快速回采 | 第57-62页 |
| 5.2.3 挂帮矿诱导冒落开采技术 | 第62-6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6章 过渡期开拓系统协同布置 | 第71-77页 |
| 6.1 开拓协同布置的原则 | 第71页 |
| 6.2 协同布置方法 | 第71-75页 |
| 6.2.1 露天开拓系统的协同布置 | 第71-73页 |
| 6.2.2 地下开拓系统的协同布置 | 第73-75页 |
| 6.3 辅助开拓 | 第75-7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7章 覆盖层协同形成方法研究 | 第77-83页 |
| 7.1 覆盖层的作用 | 第77页 |
| 7.2 覆盖层对放矿的影响 | 第77-80页 |
| 7.2.1 覆盖层废石块度对放矿指标的影响过程 | 第77-78页 |
| 7.2.2 覆岩块度对放矿指标的影响程度 | 第78-80页 |
| 7.3 覆盖层的安全厚度计算 | 第80-81页 |
| 7.4 覆盖层的形成方法 | 第81-82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8章 协同开采方法在海南铁矿的应用 | 第83-129页 |
| 8.1 矿山地质与生产概况 | 第83-86页 |
| 8.1.1 矿山地质概况 | 第84-85页 |
| 8.1.2 海南铁矿生产概况 | 第85-86页 |
| 8.2 可冒性分析 | 第86-95页 |
| 8.2.1 岩体稳定性分级 | 第86-92页 |
| 8.2.2 矿岩可冒性分析 | 第92-95页 |
| 8.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高效开采的结构参数 | 第95-99页 |
| 8.3.1 分段高度的确定 | 第95页 |
| 8.3.2 进路间距的确定 | 第95-97页 |
| 8.3.3 崩矿步距的确定与优化 | 第97-99页 |
| 8.3.4 回收进路 | 第99页 |
| 8.4 挂帮矿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 | 第99-101页 |
| 8.5 三维探采结合方法 | 第101-107页 |
| 8.5.1 探采结合的意义与技术 | 第101-102页 |
| 8.5.2 探采结合工程 | 第102-107页 |
| 8.6 露天地下协同回采 | 第107-114页 |
| 8.6.1 露天地下协同回采顺序 | 第107-108页 |
| 8.6.2 挂帮矿主采区回采方案 | 第108-112页 |
| 8.6.3 挂帮矿体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112页 |
| 8.6.4 挂帮矿的放矿控制方法 | 第112-114页 |
| 8.7 露天地下协同控制岩移危害 | 第114-123页 |
| 8.7.1 岩移控制 | 第114-115页 |
| 8.7.2 露天边坡滚石试验 | 第115-123页 |
| 8.8 露采境界细部优化 | 第123-124页 |
| 8.9 诱导冒落形成覆盖层 | 第124-125页 |
| 8.10 露天地下联合防排水 | 第125-126页 |
| 8.11 实施协同开采初步效果 | 第126-127页 |
| 8.12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 9.1 全文总结 | 第129-130页 |
| 9.2 创新点 | 第130页 |
| 9.3 研究展望 | 第130-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著、获奖及专利情况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