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3 低屈服点钢材料性能及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4 剪切板阻尼器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4.1 剪切板阻尼器的构造形式 | 第14-15页 |
1.4.2 剪切板阻尼器的安装形式 | 第15页 |
1.4.3 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4.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页 |
1.5 剪切板阻尼器的工程应用 | 第21-22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无加劲肋剪切板阻尼器耦合滞回模型的推导 | 第24-39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等向强化与随动强化耦合理论简介 | 第24-27页 |
2.2.1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2.2 伪骨架曲线及耦合理论 | 第25-27页 |
2.3 剪切板阻尼器骨架曲线方程的推导 | 第27-33页 |
2.3.1 材料本构模型取双线性模型时骨架曲线方程的推导 | 第27-31页 |
2.3.2 材料本构模型取R-O模型时骨架曲线方程的推导 | 第31-33页 |
2.4 耦合双线性模型 | 第33-35页 |
2.5 耦合R-O模型 | 第35-36页 |
2.6 双线性R-O模型及R-O双线性模型 | 第36页 |
2.7 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6-3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等代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39-54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三维精确模型 | 第39-43页 |
3.2.1 几何模型与单元类型 | 第39-40页 |
3.2.2 循环本构模型 | 第40-42页 |
3.2.3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 第42页 |
3.2.4 引入初始缺陷 | 第42-43页 |
3.3 二维等代模型 | 第43-47页 |
3.3.1 等代模型概述 | 第43-44页 |
3.3.2 几何模型及单元类型 | 第44-45页 |
3.3.3 网格划分及约束类型 | 第45-46页 |
3.3.4 其它 | 第46-47页 |
3.4 二维等代模型适用性验证 | 第47-52页 |
3.4.1 标准化滞回曲线 | 第47-49页 |
3.4.2 标准化骨架曲线 | 第49-50页 |
3.4.3 最大水平承载力 | 第50-51页 |
3.4.4 初始弹性刚度及刚度退化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设有LYP100剪切板阻尼器的钢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54-68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设有LYP100剪切板阻尼器的钢框架有限元模拟 | 第54-60页 |
4.2.1 钢框架结构概况 | 第54-55页 |
4.2.2 阻尼的计算 | 第55-56页 |
4.2.3 用连接单元模拟阻尼器 | 第56-58页 |
4.2.4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及调整 | 第58-60页 |
4.3 设有LYP100剪切板阻尼器的钢框架减震效果分析 | 第60-64页 |
4.3.1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 | 第60-62页 |
4.3.2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 | 第62-64页 |
4.4 阻尼器不同布置方式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第64-67页 |
4.4.1 阻尼器不同布置方式 | 第64-65页 |
4.4.2 阻尼器不同布置方式减振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