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林权 | 第17-18页 |
2.1.2 农田防护林 | 第18页 |
2.1.3 农田防护林经营模式 | 第18-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新制度主义理论 | 第21-23页 |
2.2.3 有限理性理论 | 第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新疆林权改革变迁与农田防护林经营 | 第25-34页 |
3.1 新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程 | 第25-28页 |
3.1.1 林业“三定”时期(1982-1996 年) | 第25页 |
3.1.2 宜林荒山荒地承包、租赁、拍卖和农田防护林作价归户阶段(1997-2002 年) | 第25-26页 |
3.1.3 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和退耕还林林权落实到户阶段(2003-2006 年) | 第26页 |
3.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阶段(2007-至今) | 第26-28页 |
3.2 新疆农田防护林的现状 | 第28-30页 |
3.2.1 自然条件 | 第28页 |
3.2.2 建设现状 | 第28-29页 |
3.2.3 经营管理 | 第29-30页 |
3.3 林权改革对农田防护林经营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1 经营主体分化、规模化 | 第30-31页 |
3.3.2 经营行为可持续化 | 第31页 |
3.3.3 经营模式多样化 | 第31页 |
3.4 调查及样本点概况 | 第31-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主要经营模式研究 | 第34-47页 |
4.1 家庭承包经营模式 | 第34-37页 |
4.1.1 经营现状 | 第34-35页 |
4.1.2 主要成效 | 第35-36页 |
4.1.3 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4.2 村集体经营模式 | 第37-40页 |
4.2.1 经营现状 | 第37-38页 |
4.2.2 主要成效 | 第38-39页 |
4.2.3 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4.3 大户承包经营模式 | 第40-43页 |
4.3.1 经营现状 | 第40-41页 |
4.3.2 主要成效 | 第41-42页 |
4.3.3 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4.4 其他经营模式 | 第43-46页 |
4.4.1 经营现状 | 第43-44页 |
4.4.2 主要成效 | 第44-45页 |
4.4.3 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4.5 当前主要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经营模式优化研究 | 第47-55页 |
5.1 农田防护林经营模式优化的经营理念 | 第47-49页 |
5.1.1 促进农田防护林经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 第47页 |
5.1.2 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 第47-48页 |
5.1.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 第48-49页 |
5.2 农田防护林经营模式优化框架构建 | 第49-50页 |
5.2.1 基本原则 | 第49页 |
5.2.2 指导思想 | 第49-50页 |
5.2.3 经营框架 | 第50页 |
5.3 农田防护林合作经营模式 | 第50-53页 |
5.3.1 “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 第50-51页 |
5.3.2 “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 第51-52页 |
5.3.3 “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 第52-53页 |
5.4 合作经营模式培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53-55页 |
5.4.1 林权问题 | 第53页 |
5.4.2 政策 | 第53页 |
5.4.3 技术 | 第53-54页 |
5.4.4 制度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新型合作经营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55-58页 |
6.1 建立弱化所有权、强化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结构 | 第55页 |
6.2 政府的角色定位应是立法和制度服务 | 第55-56页 |
6.3 加强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人员培训建设 | 第56页 |
6.4 运用市场手段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