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区域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流程图 | 第18-19页 |
| ·研究区域 | 第19-20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30页 |
| ·气候背景 | 第22-23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3-24页 |
| ·城市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 ·气象台站分布 | 第25-30页 |
| 第三章 20KM范围内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对气温测量的影响 | 第30-40页 |
| ·资料来源 | 第30页 |
| ·数据处理 | 第30-34页 |
| ·数据方法 | 第30-31页 |
| ·温度的海拔、经纬度订正 | 第31-33页 |
| ·土地利用主导类型的确定 | 第33-34页 |
| ·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 ·年值分析 | 第34-35页 |
| ·月值分析 | 第35-36页 |
| ·小时值分析 | 第36-38页 |
| ·不同环境比例下两类台站的城市化效应强度对比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建筑区距离台站尺度对气温测量的影响 | 第40-48页 |
| ·样本筛选 | 第40-42页 |
|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类型对温度测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尺度间T_(r-f)的比较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观测场遮挡面积对气温测量的影响 | 第48-56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 ·数据方法 | 第48-49页 |
| ·遮挡面积的计算 | 第49页 |
| ·样本筛选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相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遮挡面积时的气温比较 | 第50-52页 |
| ·相同遮挡面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气温比较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6页 |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56-60页 |
| ·总结 | 第56-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创新点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资助项目与学术活动 | 第64-66页 |
| 资助项目 | 第64页 |
| 学术活动 | 第64页 |
| 发表论文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