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挫折 | 第8-11页 |
1.1.1 挫折的定义 | 第8-9页 |
1.1.2 挫折情境 | 第9-11页 |
1.2 攻击性认知偏向 | 第11-18页 |
1.2.1 攻击性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认知加工偏向 | 第12-14页 |
1.2.3 攻击性认知加工偏向 | 第14-17页 |
1.2.4 挫折与攻击的关系 | 第17-18页 |
1.3 正念水平及其与攻击的关系研究 | 第18-22页 |
1.3.1 正念的概念及测量 | 第18-20页 |
1.3.2 正念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3 正念水平与攻击的关系 | 第21-22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2-26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2.1.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2.1.2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2.3.1 研究一 | 第24页 |
2.3.2 研究二 | 第24-26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6-44页 |
3.1 研究一 不同正念水平的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下的攻击性注意偏向 | 第26-35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3.1.3 实验设计及程序 | 第28-29页 |
3.1.4 研究结果 | 第29-33页 |
3.1.5 讨论 | 第33-35页 |
3.1.6 结论 | 第35页 |
3.2 研究二 不同正念水平大学生在挫折情境下的攻击性解释偏向的研究 | 第35-44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3.2.3 实验设计及程序 | 第37-38页 |
3.2.4 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38-42页 |
3.2.5 讨论 | 第42-43页 |
3.2.6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A | 第48-50页 |
附录B | 第50-52页 |
附录C | 第52-54页 |
附录D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