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荧光的产生 | 第11页 |
1.3 荧光探针的特点和结构 | 第11-14页 |
1.3.1 荧光探针的特点 | 第11页 |
1.3.2 荧光探针的结构 | 第11-12页 |
1.3.3 荧光探针的传感原理 | 第12-14页 |
1.4 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4.1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 | 第14-16页 |
1.4.2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 | 第16-19页 |
1.4.3 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 | 第19-21页 |
1.4.4 芘类荧光染料 | 第21-22页 |
1.4.5 氟硼荧染料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罗丹明B类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质 | 第25-3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3 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2.3.1 光谱性质 | 第28-29页 |
2.3.2 探针L1选择性实验 | 第29-30页 |
2.3.3 探针L1离子共存实验 | 第30页 |
2.3.4 pH对体系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5 探针L1识别机理 | 第31页 |
2.3.6 样品检测 | 第31-32页 |
2.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双臂性罗丹明B类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质 | 第33-4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33-34页 |
3.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3.4.1 探针F1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36页 |
3.4.2 探针F1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实验 | 第36-37页 |
3.4.3 汞离子浓度对探针F1选择性识别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4 pH对体系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5 干扰离子实验 | 第39页 |
3.4.6 识别机理研究 | 第39-40页 |
3.5 结论 | 第40-41页 |
第4章 罗丹明B类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质 | 第41-49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41-42页 |
4.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42-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4.4.1 光谱性质 | 第44-45页 |
4.4.2 探针Z1的选择性实验 | 第45-46页 |
4.4.3 离子共存实验 | 第46-47页 |
4.4.4 pH对体系的影响 | 第47页 |
4.4.5 识别机理研究 | 第47-48页 |
4.5 结论 | 第48-49页 |
第5章 香豆素类铝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性质 | 第49-56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5.2.1 仪器和试剂 | 第49-50页 |
5.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0-5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5.4.1 J1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51-52页 |
5.4.2 J1的荧光光谱 | 第52-53页 |
5.4.3 铝离子浓度对探针J1选择性识别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4 干扰离子实验 | 第54页 |
5.4.5 pH对体系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6 铝离子与探针J1络合机理探讨 | 第55页 |
5.5 结论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