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28页 |
| 一、古中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 | 第12-18页 |
| 1.1 古中医对输卵管及不孕的记载 | 第12页 |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第12-14页 |
| 1.3 治疗进展 | 第14-18页 |
| 二、现代医学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的研究和治疗 | 第18-26页 |
| 2.1 病因病机 | 第18-20页 |
| 2.2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诊断 | 第20-23页 |
| 2.3 治疗进展 | 第23-26页 |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第26-2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36页 |
| 1.病例选择 | 第28页 |
| 2.诊断标准 | 第28-31页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第28页 |
| 2.3 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 | 第28-31页 |
| 3.病例选择标准 | 第31-32页 |
| 3.1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3.2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32页 |
| 3.4 病例脱落和处理 | 第32页 |
| 4.临床研究方案 | 第32-34页 |
| 4.1 分组及治疗 | 第32-34页 |
| 4.2 观察指标 | 第34页 |
| 4.3 临床疗效判定 | 第34页 |
| 5.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 1.一般资料比较 | 第36-38页 |
| 1.1 组间年龄段比较 | 第36页 |
| 1.2 两组间不孕类型及病史比较 | 第36-37页 |
| 1.3 组间不孕年限比较 | 第37页 |
| 1.4 治疗前组间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 | 第37页 |
| 1.5 治疗前组间症候及体征积分比较 | 第37-38页 |
| 2.研究结果 | 第38-45页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38-39页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比较 | 第39-40页 |
| 2.3 两组患者治疗1年内宫内妊娠比较 | 第40-41页 |
| 2.4 未妊娠者治疗前后输卵管畅通情况 | 第41-42页 |
| 2.5 中医症候、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第42-43页 |
| 2.6 观察组临床疗效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43-44页 |
| 2.7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 | 第44-45页 |
| 3.理论依据 | 第45页 |
| 4.针灸调理冲任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机理探讨 | 第45-47页 |
| 5.临床疗效分析 | 第47-50页 |
| 5.1 两组间疗效比较 | 第47-48页 |
| 5.2 观察组疗效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分析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1.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 第50页 |
| 2.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综述 | 第56-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