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贫困 | 第17页 |
2.1.2 精准扶贫 | 第17-18页 |
2.1.3 社会救助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贫困的归因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精准扶贫支持理论 | 第19-20页 |
2.2.3 社会救助支持理论 | 第20页 |
2.2.4 社会救助长效性支持理论 | 第20-21页 |
2.3 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的内在联系 | 第21-24页 |
2.3.1 战略目标一致 | 第21页 |
2.3.2 实施路径一致 | 第21-22页 |
2.3.3 覆盖对象存在交叉 | 第22页 |
2.3.4 制度发展相辅相成 | 第22-24页 |
第3章 河南省社会救助的实践情况 | 第24-39页 |
3.1 河南省社会救助实施现状 | 第24-29页 |
3.1.1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24-25页 |
3.1.2 农村五保供养 | 第25-26页 |
3.1.3 城乡医疗救助 | 第26-27页 |
3.1.4 其他专项救助 | 第27-29页 |
3.2 河南省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9-39页 |
3.2.1 救助对象识别还不够精准 | 第29-31页 |
3.2.2 救助措施未能精准到位 | 第31-34页 |
3.2.3 整体救助力度不足 | 第34-36页 |
3.2.4 救助管理缺乏精准性 | 第36-39页 |
第4章 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 | 第39-43页 |
4.1 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概况 | 第39-41页 |
4.1.1 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 | 第39页 |
4.1.2 汇集多元主体协同帮扶 | 第39-40页 |
4.1.3 落实差异化的项目安排 | 第40页 |
4.1.4 实施严格的管理责任机制 | 第40-41页 |
4.2 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借鉴 | 第41-43页 |
4.2.1 注重对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 | 第41页 |
4.2.2 积极整合帮扶资源 | 第41页 |
4.2.3 注重匹配贫困群体的需求 | 第41-42页 |
4.2.4 严格落实帮扶职责 | 第42页 |
4.2.5 注重政策实施的精准考核 | 第42-43页 |
第5章 河南省社会救助长效发展的完善建议 | 第43-49页 |
5.1 加强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 第43-44页 |
5.1.1 按分类救助标准合理识别 | 第43页 |
5.1.2 引入第三方参与识别 | 第43页 |
5.1.3 实现救助对象精细化分类 | 第43-44页 |
5.2 实施精准的救助措施 | 第44-45页 |
5.2.1 加强专项救助的协调发展 | 第44页 |
5.2.2 严格落实分类救助 | 第44-45页 |
5.2.3 开展精神文化教育救助 | 第45页 |
5.2.4 合理安排救助投入及支出 | 第45页 |
5.3 加强救助工作的精准管理 | 第45-46页 |
5.3.1 各参与部门合力救助 | 第45-46页 |
5.3.2 明确结对救助职责 | 第46页 |
5.3.3 完善基层工作的管理体系 | 第46页 |
5.4 完善社会救助的长效性体制建设 | 第46-49页 |
5.4.1 加快制度自身的发展转型 | 第46-47页 |
5.4.2 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有机结合 | 第47页 |
5.4.3 完善救助工作效果评估体系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附录A 贫困户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附录B 2015 年全国各地城乡低保水平情况 | 第54-56页 |
附录C 2010—2015 年全国与河南省城乡低保标准和支出水平对比情况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