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部分 《肘后备急方》作者及主要内容 | 第9-12页 |
1 《肘后备急方》作者葛洪介绍 | 第9页 |
2 《肘后备急方》主要内容 | 第9-12页 |
第二部分 《肘后备急方》灸法概述 | 第12-25页 |
1 《肘后备急方》灸法主要内容 | 第12-20页 |
《肘后备急方》灸法一览表 | 第13-18页 |
《肘后备急方》人中穴、巨阙穴、华佗法施灸一览表 | 第18-19页 |
《肘后备急方》隔物灸法一览表 | 第19-20页 |
2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特点 | 第20-25页 |
2.1 重视辨证 | 第20-21页 |
2.2 灸治急症 | 第21页 |
2.3 取穴严谨 | 第21-23页 |
2.4 施灸讲究 | 第23页 |
2.5 创新发扬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肘后备急方》灸法治疗急症研究 | 第25-30页 |
1 灸法治疗中风 | 第25-26页 |
2 灸法治疗卒死 | 第26-27页 |
3 灸法治疗神志病 | 第27-30页 |
第四部分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研究 | 第30-39页 |
1 灸法体现"以阳平阴"的学术观点 | 第30-31页 |
1.1 灸法治疗疾病的原理体现以阳平阴 | 第30-31页 |
1.2 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体现以阳平阴 | 第31页 |
2 取穴施灸体现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 第31-32页 |
3 施灸取穴体现继承创新的发展思路 | 第32-37页 |
3.1 施灸腧穴及配穴方式 | 第32-33页 |
3.2 隔物灸的使用 | 第33-36页 |
3.3 灸量分析 | 第36-37页 |
4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肘后备急方》相关灸法条文及腧穴说明 | 第41-48页 |
取得的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