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相关概念 | 第10-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3.1 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2 关于乡村空间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3 关于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4.1 新制度主义方法论 | 第21-22页 |
1.4.2 空间生产论 | 第22-23页 |
1.4.3 地租理论 | 第23页 |
1.4.4 博弈论观点 | 第23-24页 |
1.4.5 小结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土地政策变迁与北京地区乡村空间现状 | 第26-44页 |
2.1 土地政策变迁与乡村空间演变历程 | 第26-31页 |
2.1.1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乡村空间演变 | 第27页 |
2.1.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乡村空间演变 | 第27-29页 |
2.1.3 第三阶段: 20 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乡村空间演变 | 第29-30页 |
2.1.4 第四阶段:21 世纪初至今的乡村空间演变 | 第30-31页 |
2.2 北京地区乡村空间现状分析 | 第31-37页 |
2.2.1 乡村空间分布 | 第31-33页 |
2.2.2 乡村空间特征 | 第33-37页 |
2.3 北京地区乡村空间现状问题 | 第37-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土地流转对乡村空间的影响 | 第44-66页 |
3.1 土地流转对乡村空间的影响分析 | 第44-49页 |
3.1.1 经济空间 | 第44-45页 |
3.1.2 社会空间 | 第45-46页 |
3.1.3 聚落空间 | 第46-49页 |
3.2 土地流转政策影响下不同区位乡村空间转型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49-65页 |
3.2.1 不同区位乡村的分类 | 第49-50页 |
3.2.2 城乡结合部乡村空间的转型趋势与问题 | 第50-57页 |
3.2.3 远郊乡村空间的转型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57-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土地流转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66-78页 |
4.1 乡村空间重构的概述 | 第66-69页 |
4.1.1 乡村空间重构的目的与原则 | 第66-68页 |
4.1.2 乡村空间重构的行为主体 | 第68-69页 |
4.2 土地流转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的必要性 | 第69-70页 |
4.2.1 乡村功能和作用的改变 | 第69页 |
4.2.2 新功能实现的障碍 | 第69-70页 |
4.2.3 个体发展差距较大 | 第70页 |
4.3 土地流转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的可行性 | 第70-77页 |
4.3.1 城乡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 第70-71页 |
4.3.2 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 | 第71-73页 |
4.3.3 试点政策的照顾 | 第73-74页 |
4.3.4 相关规划研究的支持 | 第74-75页 |
4.3.5 已有成功案例的启示——大兴西红门镇 | 第75-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北京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策略 | 第78-96页 |
5.1 乡村空间重构总体策略 | 第78-81页 |
5.1.1 优化城乡关系 | 第78-79页 |
5.1.2 调整村庄体系 | 第79-80页 |
5.1.3 保障基础设施 | 第80-81页 |
5.2 城乡结合部乡村空间重构策略 | 第81-87页 |
5.2.1 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 第82-84页 |
5.2.2 乡村社会空间调整 | 第84-86页 |
5.2.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 第86-87页 |
5.3 远郊乡村空间重构策略 | 第87-94页 |
5.3.1 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 第88-90页 |
5.3.2 乡村社会空间调整 | 第90-92页 |
5.3.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 第92-94页 |
5.4 相关政策保障 | 第94-95页 |
5.4.1 推进土地制度建设 | 第94-95页 |
5.4.2 加快“两规合一”出台 | 第95页 |
5.4.3 促进财税金融改革 | 第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