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新会城区配电网接线方式存在的典型问题 | 第15-21页 |
2.1 典型问题实例 | 第15-18页 |
2.1.1 线路迂回发展 | 第15-16页 |
2.1.2 环网线段过长且是站内环网 | 第16-17页 |
2.1.3 U形配电线路 | 第17页 |
2.1.4 其他问题 | 第17-18页 |
2.2 新会城区配电网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2.2.1 供电可靠率和线损率未达标 | 第18页 |
2.2.2 部分线路主干长度超出规范要求 | 第18-19页 |
2.2.3 配电网接线标准化率和站间联络率偏低 | 第19-20页 |
2.2.4 部分联络线路无法转供电 | 第20-21页 |
第3章 选择新会城区配电网接线模式 | 第21-36页 |
3.1 国内配电网接线模式 | 第21-25页 |
3.1.1 电缆单电源辐射接线模式 | 第21页 |
3.1.2 电缆双电源双辐射接线模式 | 第21-22页 |
3.1.3 电缆互为备用“2-1”环网接线模式 | 第22页 |
3.1.4 电缆互为备用“3-1”环网接线模式 | 第22-23页 |
3.1.5 电缆“N供一备”接线模式 | 第23-24页 |
3.1.6 电缆单环网群接线模式 | 第24页 |
3.1.7 中国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典型闭环网接线模式 | 第24-25页 |
3.2 国外配电网接线模式 | 第25-29页 |
3.2.1 新加坡环网接线模式 | 第25-26页 |
3.2.2 巴黎中压仿垂形电网接线模式 | 第26-27页 |
3.2.3 伦敦中压网孔型接线模式 | 第27页 |
3.2.4 美国纽约双回路辐射形接线模式 | 第27-28页 |
3.2.5 日本3分段4连接接线模式 | 第28页 |
3.2.6 美国“4×6”网络接线模式 | 第28-29页 |
3.3 影响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其他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3.3.1 配网自动化对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影响 | 第29-32页 |
3.3.2 大量分布电源接入对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新会城区配电网接线模式分析 | 第33-36页 |
3.4.1 新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3页 |
3.4.2 供电区域划分原则 | 第33-34页 |
3.4.3 选择配电网接线模式 | 第34-36页 |
第4章 建立新会城区配电站地理分布简化模型 | 第36-39页 |
4.1 选择配电站站址的要求 | 第36-37页 |
4.2 新会城区街道特点 | 第37-38页 |
4.3 新会城区配电站地理分布简化模型 | 第38-39页 |
第5章 新会城区配电网接线方式的改进方案 | 第39-70页 |
5.1 旧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典型特征 | 第39-41页 |
5.2 旧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分析 | 第41-47页 |
5.2.1 旧配电网接线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5.2.2 旧方式导致线路迂回的直接原因 | 第45-47页 |
5.2.3 旧方式错误的深层次原因 | 第47页 |
5.3 新配电网接线方式的探讨 | 第47-58页 |
5.3.1 借鉴法国电网建设理念探讨新方式 | 第47-51页 |
5.3.2 新方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分析 | 第51-58页 |
5.4 新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典型例子 | 第58-69页 |
5.4.1 城市建设由近变电端向远离变电站端均匀扩展 | 第61-62页 |
5.4.2 城市建设在供电区域中部向两端扩展 | 第62-64页 |
5.4.3 城市建设在供电区域末端和首端合拢发展 | 第64-66页 |
5.4.4 城市建设在供电区域首端中间末端同时发展 | 第66-69页 |
5.5 新旧配电网接线方式的比较 | 第69-7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70-73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 第70-71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