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体系基本内涵 | 第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2 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 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 2.2 绿色经济理论 | 第17页 |
| 2.3 外部性理论 | 第17-18页 |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 2.5 信用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 3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4页 |
| 3.1 河北省环境现状 | 第20-21页 |
| 3.1.1 水环境污染状况严峻 | 第20页 |
| 3.1.2 大气环境污染严重 | 第20-21页 |
| 3.1.3 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加剧 | 第21页 |
| 3.2 河北省企业环境行为现状 | 第21-22页 |
| 3.2.1 企业环境管理不完善 | 第21-22页 |
| 3.2.2 企业污染情况严峻 | 第22页 |
| 3.3 建立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 3.3.1 建设绿色信用体系是创新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需要 | 第22页 |
| 3.3.2 建设绿色信用体系是强化环境管理的需要 | 第22-23页 |
| 3.3.3 建设绿色信用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 第23-24页 |
| 4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设计 | 第24-43页 |
| 4.1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的功能设计 | 第24-25页 |
| 4.1.1 记忆功能 | 第24页 |
| 4.1.2 揭示功能 | 第24页 |
| 4.1.3 预警功能 | 第24-25页 |
| 4.2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的体制设计 | 第25-31页 |
| 4.2.1 领导者与监管者 | 第25-28页 |
| 4.2.2 被评价主体 | 第28-29页 |
| 4.2.3 中介服务机构 | 第29-30页 |
| 4.2.4 社会监督机构 | 第30-31页 |
| 4.3 河北省绿色信用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31-38页 |
| 4.3.1 政府绿色信用评价指标 | 第31-33页 |
| 4.3.2 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指标 | 第33-35页 |
| 4.3.3 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价指标 | 第35-38页 |
| 4.4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的运行机制设计 | 第38-43页 |
| 4.4.1 绿色信用制度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 4.4.2 绿色信用信息管理机制 | 第40-41页 |
| 4.4.3 绿色信用评价机制 | 第41页 |
| 4.4.4 绿色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 第41-42页 |
| 4.4.5 绿色信用信息传递机制 | 第42页 |
| 4.4.6 绿色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 第42-43页 |
| 5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的配套措施 | 第43-49页 |
| 5.1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配套的相关制度 | 第43-45页 |
| 5.1.1 责任制度 | 第43页 |
| 5.1.2 标准制度 | 第43页 |
| 5.1.3 评价制度 | 第43-44页 |
| 5.1.4 报告制度 | 第44-45页 |
| 5.1.5 执行制度 | 第45页 |
| 5.2 河北省绿色信用体系配套的相关政策 | 第45-49页 |
| 5.2.1 经济政策 | 第45-47页 |
| 5.2.2 行政政策 | 第47-49页 |
| 6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