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4页 |
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页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3 本人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 第18-23页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18-19页 |
2.2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取 | 第19-20页 |
2.3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 | 第20-23页 |
2.3.1 建库的原则和要求 | 第20-21页 |
2.3.2 数据库的整体结构 | 第21-22页 |
2.3.3 数据库建设的流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土地调查数据的获取 | 第23-37页 |
3.1 调查底图的制作的基础 | 第23-25页 |
3.1.1 坐标系统的转换 | 第23-24页 |
3.1.2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 | 第24-25页 |
3.2 1:1万标准分幅DOM的制作 | 第25-28页 |
3.2.1 遥感数据的选择 | 第25-26页 |
3.2.2 1:1万标准分幅DOM的制作 | 第26-28页 |
3.3 遥感影像的解译 | 第28-29页 |
3.3.1 建立影像解译的标志 | 第28页 |
3.3.2 遥感影像的解译 | 第28-29页 |
3.4 图幅整饰与调查底图的制作 | 第29-32页 |
3.4.1 图幅整饰 | 第29-30页 |
3.4.2 外业调查底图的制作 | 第30-32页 |
3.5 土地调查数据的外业调绘 | 第32-37页 |
3.5.1 外业调绘的基本要求 | 第32页 |
3.5.2 外业调绘的方法 | 第32-34页 |
3.5.3 外业调绘的内容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 | 第37-50页 |
4.1 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 第37-39页 |
4.1.1 数据库建设的方法 | 第37页 |
4.1.2 数据库建设的步骤 | 第37-39页 |
4.2 数据库的基本要求 | 第39页 |
4.3 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 第39-43页 |
4.3.1 数据库的内容 | 第39页 |
4.3.2 数据库要素的分类与编码 | 第39-40页 |
4.3.3 空间要素的分层及属性结构 | 第40-43页 |
4.4 数据资料的收集 | 第43-44页 |
4.5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44-46页 |
4.5.1 图形数据的采集 | 第44-45页 |
4.5.2 属性数据的采集 | 第45页 |
4.5.3 数据的接边 | 第45页 |
4.5.4 拓扑关系的构建 | 第45-46页 |
4.6 数据的检查和入库 | 第46-47页 |
4.6.1 数据的检查 | 第46-47页 |
4.6.2 数据的入库 | 第47页 |
4.7 试验区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土地调查数据库的质量控制及评价 | 第50-71页 |
5.1 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50-55页 |
5.1.1 空间数据的质量问题分析 | 第50-51页 |
5.1.2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 第51-53页 |
5.1.3 空间数据质量的评价模型和方法 | 第53-55页 |
5.2 土地调查质量控制 | 第55-61页 |
5.2.1 质量控制总体方案 | 第55-56页 |
5.2.2 已有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 | 第56-57页 |
5.2.3 外业调查的质量控制 | 第57-58页 |
5.2.4 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 第58-59页 |
5.2.5 数据入库的质量控制 | 第59-61页 |
5.3 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评价 | 第61-71页 |
5.3.1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方法 | 第61-64页 |
5.3.2 顾及土地利用要素的加权平均扣分法 | 第64-68页 |
5.3.3 庐阳区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总体评分 | 第68-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