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咔唑、吲哚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三聚吲哚(三聚吲哚)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4 可溶液加工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4.1 基于吡咯并吡咯酮的给受体小分子 | 第19-21页 |
1.4.2 基于苯并二噻吩的给受体小分子 | 第21-23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三聚吲哚噻吩苯噻唑类给受体结构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25-46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2.1 试剂及主要来源 | 第26页 |
2.2.2 综合表征与仪器 | 第26-27页 |
2.2.3 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 | 第27-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5页 |
2.3.1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2-39页 |
2.3.2 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 第39-41页 |
2.3.3 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第41-42页 |
2.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42-44页 |
2.3.5 化合物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基于三聚吲哚吡咯酮(DPP)、苯并噻吩(BDT)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6-69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51页 |
3.2.1 试剂及主要来源 | 第46-47页 |
3.2.2 综合表征与仪器 | 第47-48页 |
3.2.3 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 | 第48-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7页 |
3.3.1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51-59页 |
3.3.2 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 第59-61页 |
3.3.3 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第61-63页 |
3.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63-64页 |
3.3.5 化合物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基于三聚吲哚苝二酰亚胺(PDI)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69-82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4.2.1 试剂及主要来源 | 第70页 |
4.2.2 综合表征与仪器 | 第70-71页 |
4.2.3 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4.3.1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72-76页 |
4.3.2 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 第76-77页 |
4.3.3 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第77-78页 |
4.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78-79页 |
4.3.5 化合物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四聚吲哚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82-104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2-89页 |
5.2.1 试剂及主要来源 | 第82-83页 |
5.2.2 综合表征与仪器 | 第83-84页 |
5.2.3 合成路线及实验过程 | 第84-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2页 |
5.3.1 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89-95页 |
5.3.2 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 第95-98页 |
5.3.3 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第98-100页 |
5.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100-101页 |
5.3.5 化合物的理论计算研究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6.1 总结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1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及质谱谱图 | 第111-126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和撰写的论文 | 第126-127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