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医疗建筑和保健建筑论文--医院论文

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流线与空间系统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8-9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9-10页
        1.2.1 研究对象第9页
        1.2.2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4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1 文献阅读第10-11页
        1.4.2 实地调研第11页
        1.4.3 资料分析第11页
        1.4.4 工程实例分析第11页
    1.5 论文结构第11-13页
    1.6 本章小节第13-14页
第2章 医院系统构成第14-24页
    2.1 系统论概述第14页
    2.2 医院系统概述第14-17页
        2.2.1 建立医院系统的必要性第15页
        2.2.2 医院系统构成第15-17页
    2.3 医院系统中的建筑系统构成第17-21页
        2.3.1 医院建筑功能系统第19-20页
        2.3.2 医院建筑面积系统第20-21页
        2.3.3 医院建筑交通关系系统第21页
    2.4 医院系统中的门诊部第21-22页
        2.4.1 医院管理系统中的门诊部第21页
        2.4.2 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门诊部第21-22页
        2.4.3 医疗设备装备系统中的门诊部第22页
        2.4.4 医院建筑系统中的门诊部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3章 医院门诊部流线系统组织第24-38页
    3.1 医院子系统间流线分析第24-25页
        3.1.1 门诊部与医技部间流线分析第24页
        3.1.2 门诊部与住院部间流线分析第24-25页
    3.2 门诊部子系统流线分析第25-30页
        3.2.1 患者需求第25-27页
        3.2.2 门诊就医流程第27-28页
        3.2.3 门诊人流的特点第28-30页
    3.3 其它系统的发展对门诊部流线的影响第30-35页
        3.3.1 管理系统人性化第30-31页
        3.3.2 信息系统数字化第31-33页
        3.3.3 物流系统自动化第33页
        3.3.4 挂号收费方式的改进第33-35页
    3.4 门诊部子系统流线组织第35-37页
        3.4.1 门诊部流程图第35页
        3.4.2 门诊部流线组织原则第35-36页
        3.4.3 门诊部流线设计要点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医院门诊部空间系统设计第38-70页
    4.1 医疗行为子系统第38-43页
        4.1.1 门诊部与其它子系统的空间关系第38-39页
        4.1.2 门诊部空间属性第39-43页
    4.2 医疗行为组织第43-50页
        4.2.1 科室设计原则第43-45页
        4.2.2 门诊空间构成模式第45-50页
    4.3 医疗行为区域第50-57页
        4.3.1 门诊大厅第50-53页
        4.3.2 医院街第53-55页
        4.3.3 门诊科室设计第55-57页
    4.4 医疗行为系列第57-65页
        4.4.1 候诊空间第57-62页
        4.4.2 交通空间第62-65页
    4.5 医疗行为单元第65-69页
        4.5.1 单元空间的确定第65-66页
        4.5.2 诊室设计第66-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医院工程实例分析第70-79页
    5.1 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第70-74页
        5.1.1 工程概况第70-71页
        5.1.2 门诊部设计要点第71-74页
    5.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泉州万祥医院第74-78页
        5.2.1 工程概况第74-76页
        5.2.2 门诊部设计要点第76-78页
    5.3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附录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现状调查表第83-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声空化核效应的实验验证
下一篇:磷酸钒锂和磷酸锰锂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