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4-20页 |
| 2.1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2.1.1 腐败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1.2 廉政风险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2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16-17页 |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常州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情况 | 第20-36页 |
| 3.1 工作重点 | 第20-24页 |
| 3.1.1 党政机关:着力突出权力规范 | 第20-21页 |
| 3.1.2 事业单位:以提升公益服务水平为目标 | 第21-22页 |
| 3.1.3 国有企业:以履行国资监管职责为重点 | 第22-23页 |
| 3.1.4 开发园区:突出服务经济发展 | 第23-24页 |
| 3.2 基本步骤 | 第24-29页 |
| 3.2.1 排查廉政风险 | 第24-27页 |
| 3.2.2 评定风险等级 | 第27页 |
| 3.2.3 制定防控措施 | 第27-28页 |
| 3.2.4 实施预警处置 | 第28-29页 |
| 3.3 典型做法 | 第29-31页 |
| 3.3.1 “阳光社保”案例 | 第29-30页 |
| 3.3.2 “廉洁示范工程”案例 | 第30-31页 |
| 3.4 基本成效 | 第31-32页 |
| 3.4.1 拓展了预防腐败工作的有效途径 | 第31-32页 |
| 3.4.2 促进了业务工作与廉政建设的相互融合 | 第32页 |
| 3.4.3 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 | 第32页 |
| 3.5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 3.5.1 主观认知有误区 | 第32-33页 |
| 3.5.2 实际执行打折扣 | 第33页 |
| 3.5.3 风险防控留盲区 | 第33-34页 |
| 3.6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4-36页 |
| 3.6.1 理论指导不到位 | 第34页 |
| 3.6.2 体系建设不健全 | 第34-35页 |
| 3.6.3 考评纠偏不完善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36-45页 |
| 4.1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 4.1.1 规划为先,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 | 第36页 |
| 4.1.2 惩防并举,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 | 第36-37页 |
| 4.1.3 以人为本,依靠社会监督的力量 | 第37页 |
| 4.2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路径探析 | 第37-45页 |
| 4.2.1 健全拒腐防变的教育引导机制 | 第37-39页 |
| 4.2.2 健全内控外防的制约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 4.2.3 健全有效管用的科技支撑机制 | 第40-42页 |
| 4.2.4 健全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 第42-43页 |
| 4.2.5 健全立体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附录 | 第46-52页 |
| 6.1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成效调查问卷 | 第46-47页 |
| 6.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47-52页 |
| 6.2.1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第47页 |
| 6.2.2 受访者对测评单位廉政工作的评价 | 第47-51页 |
| 6.2.3 受访者意见与建议反馈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