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声学工程论文--振动、噪声及其控制论文--振动和噪声的控制及其利用论文

生物组织协同减振机理及仿生减振装置设计方法研究

目录第5-9页
CONTENTS第9-13页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7页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第18-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3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2 减振装置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减振器应用现状第21-24页
        1.2.1 减振装置设计理论与方法第21-23页
        1.2.2 减振器应用现状第23-24页
    1.3 仿生技术研究方法及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第24-26页
        1.3.1 仿生技术研究方法第24-25页
        1.3.2 仿生技术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第25-26页
    1.4 啄木鸟和马腿生物组织结构及动力学模型研究第26-32页
        1.4.1 啄木鸟生物组织结构第26-30页
        1.4.2 马腿生物组织结构第30-31页
        1.4.3 啄木鸟和马腿动力学模型研究第31-32页
    1.5 含非线性弹性力和阻尼力动力学模型求解方法第32-34页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2章 啄木鸟头部和马腿生物组织协同减振机理研究第36-54页
    2.1 啄木鸟啄击姿态及头部各生物组织协同减振作用研究第36-38页
        2.1.1 啄木鸟啄击姿态运动学特征第36-37页
        2.1.2 啄木鸟头部各生物组织协同减振作用第37-38页
    2.2 啄木鸟头部协同减振系统动力学建模及求解方法第38-44页
        2.2.1 啄木鸟头部协同减振系统建模第38-41页
        2.2.2 啄木鸟头部动力学模型求解方法第41-44页
    2.3 啄木鸟头部协同减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第44-47页
        2.3.1 啄木鸟大脑的位移响应第44-45页
        2.3.2 啄木鸟头部减振系统频响特性第45-47页
    2.4 马腿各生物组织协同减振作用研究第47-51页
        2.4.1 腿部骨骼、肌肉等生物组织协同减振作用分析第47-49页
        2.4.2 马腿协同减振系统动力学建模第49-51页
    2.5 马腿协同减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第51-53页
        2.5.1 马腿减振系统的位移及频响特性第51页
        2.5.2 马腿减振系统结构参数的影响第51-53页
    2.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3章 仿生物结构的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实验台设计第54-72页
    3.1 仿生减振实验台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第54-60页
        3.1.1 仿生减振实验台设计方案第54-56页
        3.1.2 仿生减振试验台的构成第56-60页
        3.1.3 仿生减振实验台工作原理第60页
    3.2 仿生减振实验台减振性能实验方法研究第60-65页
    3.3 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分析第65-69页
        3.3.1 仿生减振实验台减振性能分析第65-66页
        3.3.2 仿生减振实验台频响特性对比分析第66页
        3.3.3 质量比和刚度比对系统振动传递率的影响规律分析第66-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4章 仿生减振装置设计方法研究第72-100页
    4.1 “模块组合设计法”构建第72-74页
    4.2 仿生减振功能单元结构设计第74-89页
        4.2.1 粘弹材料流体阻力功能单元第74-77页
        4.2.2 可调阻尼孔空气弹簧非线性刚度和阻尼单元第77-82页
        4.2.3 磁流变弹性体非线性刚度减振单元第82-86页
        4.2.4 弹簧铰接仿肢体减振单元第86-89页
    4.3 仿生减振单元结构参数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89-95页
        4.3.1 空气弹簧仿生减振单元结构参数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89-94页
        4.3.2 粘弹材料仿生减振单元结构参数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第94-95页
    4.4 仿生减振单元模块组合设计原则第95-96页
    4.5 仿生减振单元模块组合设计实例第96-98页
    4.6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5章 “模块组合设计法”在机械装备基础减振中的应用及优化第100-118页
    5.1 JA31-160C型压力机振动特性及设计条件第100-102页
    5.2 压力机基础减振系统的仿生设计方案第102-104页
        5.2.1 总体方案设计第102-103页
        5.2.2 仿生减振系统动力学建模第103-104页
    5.3 基础仿生减振装置动态优化方法第104-116页
        5.3.1 结构动力修改动态优化方法在仿生减振装置中的应用思路第104-106页
        5.3.2 基于动力修改的压力机仿生减振结构优化设计第106-115页
        5.3.3 压力机基础仿生减振装置与现有减振装置的比较分析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8-122页
    6.1 全文总结第118-119页
    6.2 创新点第119-120页
    6.3 工作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6页
附录第136-142页
    附录1 部分图线数值计算程序第136-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第142-144页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42-143页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3页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附件第145-15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集团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白细胞介素-1β介导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体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