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八宿县白马地区温泉勘查及成因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技术手段与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1.5、完成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 第15-16页 |
1.5.1 完成工作量 | 第15页 |
1.5.2 取得主要成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8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 第16-19页 |
2.1.1 区域位置背景 | 第16-17页 |
2.1.2 气象水文概况 | 第17-18页 |
2.1.3 地形、地貌概况 | 第18页 |
2.1.4 文化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0页 |
2.3 区域岩石地层 | 第20-24页 |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24-28页 |
2.4.1 研究区水系发育 | 第24-25页 |
2.4.2 地下水类型 | 第25-26页 |
2.4.3 地下水富集规律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多拉神山温泉勘查 | 第28-44页 |
3.1 多拉神山温泉(SS01)地理位置 | 第28-29页 |
3.2 多拉神山温泉(SS01)地质特征 | 第29-32页 |
3.2.1 主要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3.2.2 遥感地质解译 | 第30-32页 |
3.3 土壤氡浓度测量对隐伏构造的验证 | 第32-35页 |
3.4 超低频电磁探测含水组合 | 第35-42页 |
3.4.1 超低频电磁探测 | 第35-36页 |
3.4.2 探测成果 | 第36-39页 |
3.4.3 含地下水岩石地层组合 | 第39-42页 |
3.5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温泉实例分析 | 第44-60页 |
4.1 布玉温泉 | 第44-50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44页 |
4.1.2 地质特征 | 第44-45页 |
4.1.3 试验分析 | 第45-50页 |
4.1.5 小结 | 第50页 |
4.2 赛曲卡温泉 | 第50-53页 |
3.3.1 地理位置 | 第50页 |
4.2.2 地质特征 | 第50-51页 |
4.2.3 水地球化学分析 | 第51-52页 |
4.2.4 小结 | 第52-53页 |
4.3 旺北温泉 | 第53-54页 |
4.3.1 地理位置 | 第53页 |
4.3.2 地质特征 | 第53页 |
4.3.3 试验分析 | 第53-54页 |
4.3.4 小结 | 第54页 |
4.4 研究区温泉分析总结 | 第54-60页 |
4.4.1 X 射线衍射成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2 现场测试成果对比 | 第55页 |
4.4.3 水热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57页 |
4.4.4 采用雷兹诺指数判定法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温泉类型和成因探讨 | 第60-71页 |
5.1. 研究区温泉类型研究 | 第60-63页 |
5.1.1 温泉的一般分类方法 | 第60页 |
5.1.2 研究区的温泉类型 | 第60-63页 |
5.2 研究区温泉形成机理 | 第63-68页 |
5.2.1 温泉成因模式 | 第63页 |
5.2.2 水源分析 | 第63-64页 |
5.2.3 热源 | 第64-66页 |
5.2.4 径流通道分析 | 第66-68页 |
5.3 温泉成因研究 | 第68-69页 |
5.4 温泉的开发利用 | 第69-71页 |
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