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3. 对国内外贸易摩擦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页 |
(四) 本文结构 | 第15-16页 |
一、中美贸易摩擦激烈化的主要表现 | 第16-22页 |
(一) 立案频率提高 | 第16-17页 |
(二) 涉案金额增加 | 第17页 |
(三) 涉案产品种类扩大 | 第17-18页 |
(四) 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隐蔽化 | 第18-21页 |
(五) 贸易摩擦向宏观领域发展 | 第21-22页 |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 第22-33页 |
(一) 中国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1. 中国对美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 | 第22-25页 |
2. 中国出口企业的创新意识欠缺 | 第25-26页 |
3. 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下 | 第26-28页 |
(二) 美国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1. 美国的国家战略限制了对华贸易 | 第28-29页 |
2. 美国的出口管制导致贸易逆差的扩大 | 第29页 |
3. 美国对华投资增加导致本国出口的减少 | 第29-30页 |
(三) 国际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1.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2. 若干入世承诺使中国陷于被动地位 | 第31-33页 |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33-37页 |
(一)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 第33-34页 |
1. 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33页 |
2.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第33-34页 |
3.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 第34页 |
(二) 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34-37页 |
1. 减缓出口增长,冲击劳动就业 | 第34-35页 |
2. 削弱经济发展,损害两国经贸关系 | 第35-36页 |
3. 诱发他国效仿,招致激烈贸易摩擦 | 第36-37页 |
四、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 | 第37-42页 |
(一) 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 第37-39页 |
1. 中日两国对美贸易摩擦的相同点 | 第37-38页 |
2. 中日两国对美贸易摩擦的不同点 | 第38-39页 |
(二) 日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对策对中国的启示 | 第39-42页 |
五、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研究 | 第42-51页 |
(一) 政治层面 | 第42-43页 |
1. 建立磋商机制,促进对华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 | 第42页 |
2. 通过沟通协调,获取美国国会的支持 | 第42-43页 |
(二) 政策层面 | 第43-46页 |
1. 加快技术引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速度 | 第43-44页 |
2. 坚持稳健的汇率政策 | 第44页 |
3. 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与执法力度 | 第44-45页 |
4. 提高申领原产地证书的标准 | 第45-46页 |
(三) 策略层面 | 第46-48页 |
1. 扩大消费内需,降低投资拉动 | 第46页 |
2. 妥善应对制裁,适时进行报复 | 第46-47页 |
3. 积极实施投资市场的多元化策略 | 第47-48页 |
4. 广泛参与国内外的国际贸易交流 | 第48页 |
(四) 技术层面 | 第48-51页 |
1. 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和投资的预警机制 | 第48-49页 |
2. 提高行业协会对企业应诉技巧的技术支持 | 第49页 |
3.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品牌化意识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