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2页 |
(二)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2-14页 |
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概述 | 第14-21页 |
(一) 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 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三)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7-21页 |
三、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正面影响 | 第21-24页 |
(一)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 第21页 |
(二) 监督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 | 第21-22页 |
(三) 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 第22-23页 |
(四) 缓解社会矛盾 | 第23-24页 |
四、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 第24-31页 |
(一) 议程设置理论:网络舆情的主导效应 | 第24-26页 |
(二) 蝴蝶效应理论:网络舆情的放大效应 | 第26-27页 |
(三) 群体极化理论:网络舆情的从众效应 | 第27-28页 |
(四) 黄金四小时理论:网络舆情的时限效应 | 第28-29页 |
(五) 塔西佗陷阱:网络舆情的质疑效应 | 第29-31页 |
五、四川什邡钼铜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 第31-38页 |
(一) 四川省什邡市钼铜事件始末 | 第31-33页 |
(二) 网络舆情在什邡事件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三) 什邡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8页 |
六、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管策略 | 第38-45页 |
(一) 网络舆情的科学引导:抓住议程设置主动权 | 第38-40页 |
(二) 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找到源头控制事态 | 第40-42页 |
(三)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防止从众行为理性表达 | 第42页 |
(四) 信息公开透明:把握时机回应网络舆情 | 第42-43页 |
(五) 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塑造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43-45页 |
七、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一) 总结 | 第45页 |
(二)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