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哈维弧菌的概况 | 第12-13页 |
1.1.1 哈维弧菌的菌名及其地位 | 第12页 |
1.1.2 哈维弧菌的形态大小及其分布 | 第12-13页 |
1.1.3 哈维弧菌的生化特性 | 第13页 |
1.1.4 哈维弧菌的侵染范围及流行情况 | 第13页 |
1.2 哈维弧菌毒力 | 第13-21页 |
1.2.1 哈维弧菌的毒力因子 | 第13-16页 |
1.2.1.1 粘附素(adhesion) | 第13-14页 |
1.2.1.2 胞外产物和生物膜(Extracellular products and biofilm) | 第14-15页 |
1.2.1.3 裂解酶(lytic enzymes) | 第15页 |
1.2.1.4 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 第15-16页 |
1.2.2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s,T6SS) | 第16-18页 |
1.2.2.1 T6SS的发现 | 第16页 |
1.2.2.2 T6SS的主要结构 | 第16-17页 |
1.2.2.3 T6SS的结构蛋白 | 第17页 |
1.2.2.4 T6SS的转运蛋白 | 第17-18页 |
1.2.2.5 T6SS的分泌蛋白 | 第18页 |
1.2.2.6 T6SS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页 |
1.2.3 哈维弧菌的毒力相关基因 | 第18-21页 |
1.2.3.1 tox R和tox S基因 | 第18-19页 |
1.2.3.2 tcp A基因 | 第19页 |
1.2.3.3 zot基因 | 第19-20页 |
1.2.3.4 fla B和fla C基因 | 第20页 |
1.2.3.5 tlh, tdh, trh基因 | 第20-2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南海地区海水鱼分离菌株系统进化和耐药规律分析 | 第22-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1.2 菌株来源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1.2.1 哈维弧菌鉴定方法 | 第24-26页 |
2.1.2.2 药敏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2 结果 | 第26-34页 |
2.2.1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26-27页 |
2.2.2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27-29页 |
2.2.3 哈维弧菌的耐药谱型 | 第29-31页 |
2.2.4 哈维弧菌耐药性的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2.2.5 哈维弧菌2个耐药组群的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2.2.6 哈维弧菌的多重耐药性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7页 |
2.3.1 哈维弧菌鉴定 | 第34页 |
2.3.2 哈维弧菌的耐药情况 | 第34-35页 |
2.3.3 哈维弧菌耐药性的时空分布 | 第35-36页 |
2.3.4 哈维弧菌的耐药谱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哈维弧菌菌株的毒力筛选和致病性研究 | 第37-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1.1 材料 | 第38页 |
3.1.1.1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1.1.2 试剂 | 第38页 |
3.1.1.3 菌株来源 | 第3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1.2.1 哈维弧菌的培养 | 第38-39页 |
3.1.2.2 细菌浓度/吸光值曲线测定 | 第39页 |
3.1.2.3 人工感染斑马鱼 | 第39页 |
3.1.2.4 X12XC30和X13SZ03回归感染实验 | 第39-40页 |
3.1.2.5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 第40页 |
3.1.2.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0-41页 |
3.2 结果 | 第41-48页 |
3.2.1 哈维弧菌菌液浓度/吸光值曲线 | 第41页 |
3.2.2 人工感染的强弱毒株 | 第41-43页 |
3.2.3 南海沿海省份强弱毒株的分布 | 第43-44页 |
3.2.4 菌株X12XC30和X13SZ03致病性 | 第44-45页 |
3.2.5 生理生化检测结果 | 第45-47页 |
3.2.6 分子鉴定结果 | 第47-48页 |
3.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vgr G、rbs B基因的克隆与分析及其在哈维弧菌强弱毒株中的分布 | 第50-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4.1.1 材料 | 第50-51页 |
4.1.1.1 仪器 | 第50页 |
4.1.1.2 菌株和质粒 | 第50页 |
4.1.1.3 试剂 | 第50-51页 |
4.1.2 方法 | 第51-53页 |
4.1.2.1 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51页 |
4.1.2.2 哈维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页 |
4.1.2.3 引物设计 | 第51页 |
4.1.2.4 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第51-52页 |
4.1.2.5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52页 |
4.1.2.6 菌落的检测 | 第52页 |
4.1.2.7 vgr G、rbs B基因在哈维弧菌中分布测定 | 第52-53页 |
4.2 结果 | 第53-59页 |
4.2.1 PCR结果 | 第53页 |
4.2.2 序列测序结果 | 第53-55页 |
4.2.3 信号肽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4.2.4 蛋白质序列分析 | 第57-59页 |
4.2.5 vgr G、rbs B基因在哈维弧菌中的分布 | 第59页 |
4.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vgr G基因的敲除及其对生物特性、致病力的影响 | 第61-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5.1.1 材料 | 第61-62页 |
5.1.1.1 仪器 | 第61页 |
5.1.1.2 菌株、质粒 | 第61-62页 |
5.1.1.3 主要试剂 | 第62页 |
5.1.2 方法 | 第62-66页 |
5.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2-63页 |
5.1.2.2 质粒、基因上下游片段扩增 | 第63-64页 |
5.1.2.3 同源重组质粒p SW7848-?vgr G的构建 | 第64页 |
5.1.2.4 转化并检测构建的p SW7848-?vgr G重组质粒 | 第64-65页 |
5.1.2.5 同源重组质粒p SW7848-?vgr G的接合转移 | 第65页 |
5.1.2.6 缺失株的纯化检测 | 第65-66页 |
5.1.2.7 缺失株与野生株生理特性及致病性研究 | 第66页 |
5.2 结果 | 第66-71页 |
5.2.1 p SW7848质粒、vgr G上下游片段扩增结果 | 第66页 |
5.2.2 同源重组质粒p SW7848-Δvgr G的构建、转化与检测 | 第66-67页 |
5.2.3 哈维弧菌vgr G基因突变株检测 | 第67-68页 |
5.2.4 vgr G基因突变对哈维弧菌株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 | 第68-71页 |
5.2.4.1 vgr G基因突变对哈维弧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4.2 vgr G基因突变对哈维弧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 讨论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