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剩余污泥的产生与特性 | 第9-11页 |
1.1.1 剩余污泥的产生 | 第9页 |
1.1.2 剩余污泥的结构与有机物构成 | 第9-10页 |
1.1.3 污泥絮体中水分存在的形式与性质 | 第10-11页 |
1.1.4 EPS与污泥脱水性能的关系 | 第11页 |
1.2 污泥的厌氧消化 | 第11-12页 |
1.2.1 厌氧消化的原理 | 第12页 |
1.2.2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12页 |
1.2.3 厌氧消化的特点 | 第12页 |
1.3 污泥预处理技术 | 第12-16页 |
1.3.1 物理方法 | 第13-15页 |
1.3.2 化学法 | 第15-16页 |
1.4 微波预处理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微波概述 | 第16-17页 |
1.4.2 微波预处理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3 微波预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 吸波材料辅助微波预处理 | 第19-22页 |
1.5.1 材料的电磁理论 | 第19页 |
1.5.2 常见的吸波材料 | 第19-21页 |
1.5.3 吸波材料辅助微波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6 吸波材料辅助微波预处理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8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剩余污泥的基本性质分析 | 第25页 |
2.1.1 剩余污泥来源 | 第25页 |
2.1.2 浓缩污泥特性 | 第25页 |
2.2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27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2.2.2 主要试验药品 | 第26页 |
2.2.3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6-27页 |
2.3 试验相关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2.3.1 COD | 第27-28页 |
2.3.2 蛋白质 | 第28-29页 |
2.3.3 多糖 | 第29-30页 |
2.3.4 DNA | 第30-31页 |
2.3.5 含水率 | 第31页 |
2.3.6 复介电常数 | 第31-33页 |
3 活性炭纤维的改性、筛选和表征 | 第33-47页 |
3.1 改性活性炭纤维的制备 | 第33-34页 |
3.1.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1.2 硅溶胶的制备条件 | 第33页 |
3.1.3 改姓活性炭纤维的制备流程 | 第33-34页 |
3.2 最适硅溶胶配比的筛选 | 第34-41页 |
3.2.1 响应曲面法概述 | 第34页 |
3.2.2 浸涂一次组的SCOD溶出规律 | 第34-37页 |
3.2.3 浸涂两次组的SCOD溶出规律 | 第37-41页 |
3.3 热重分析 | 第41-42页 |
3.4 材料表征 | 第42-45页 |
3.4.1 材料的复介电常数 | 第43-44页 |
3.4.2 材料的介质损耗角的正切值 | 第44-45页 |
3.4.3 材料的反射率 | 第45页 |
3.5 小结 | 第45-47页 |
4 吸波材料投加量对污泥微波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7-53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2 不同投加量对污泥微波预处理后SCOD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不同投加量对污泥微波预处理后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不同投加量对污泥微波预处理后多糖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 不同投加量对污泥微波预处理后DNA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小结 | 第51-53页 |
5 辐照时间对污泥微波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3-61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5.2 微波处理时间对SCOD浓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微波处理时间对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 微波处理时间对多糖浓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5.5 微波处理时间对DNA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5.6 微波处理时间对污泥含水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5.7 微波-活性炭纤维法对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5.8 小结 | 第59-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页 |
A.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1页 |
B.攻读学位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