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C末端肽段定性与定量新方法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4页
    1.1 基于生物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第14-22页
        1.1.1 基于生物质谱技术的蛋白质定性策略第16-18页
        1.1.2 基于生物质谱技术的蛋白质定量策略第18-20页
        1.1.3 固定化酶解反应器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第20-22页
    1.2 蛋白质C末端的研究意义第22-24页
        1.2.1 C末端在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第22-23页
        1.2.2 C末端在蛋白质生物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第23-24页
    1.3 蛋白质C末端的研究现状及技术挑战第24-33页
        1.3.1 化学法第25-26页
        1.3.2 质谱测序法第26-29页
        1.3.3 蛋白质C末端肽段的富集鉴定策略第29-33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性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44页
第二章 基于恶唑酮反应的C端同位素标记用于蛋白质C端的鉴定和相对定量第44-68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49页
        2.2.1 原料和试剂第46页
        2.2.2 腾冲嗜热菌蛋白提取第46-47页
        2.2.3 肽段和蛋白水平上的C端精氨酸标记第47页
        2.2.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分析第47-48页
        2.2.5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48页
        2.2.6 数据分析第48-4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9-64页
        2.3.1 C端α-羧基特异性地进行精氨酸标记第49-51页
        2.3.2 精氨酸同位素标签用于识别蛋白质C末端第51-54页
        2.3.3 轻重同位素精氨酸标记用于C端的相对定量第54-56页
        2.3.4 基于恶唑酮化学的轻重同位素精氨酸标记用于腾冲嗜热菌蛋白C端的鉴定和相对定量第56-64页
    2.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三章 基于恶唑酮反应的C末端肽段富集鉴定新技术第68-94页
    3.1 引言第68-70页
    3.2 实验部分第70-73页
        3.2.1 原料和试剂第70-71页
        3.2.2 腾冲嗜热菌蛋白提取第71页
        3.2.3 肽段和蛋白水平上的C端精氨酸-生物素标记第71页
        3.2.4 链霉亲和素磁珠用于C末端肽段的富集第71-72页
        3.2.5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分析第72页
        3.2.6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72-73页
        3.2.7 数据分析第7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3-87页
        3.3.1 基于恶唑酮化学的肽段C末端的生物素化衍生及C末端肽段富集条件的优化第73-79页
        3.3.2 基于恶唑酮化学的蛋白C末端的生物素化衍生及C末端肽段的富集第79-83页
        3.3.3 针对C末端肽段鉴定的数据库检索流程的优化第83-84页
        3.3.4 基于恶唑酮化学的C末端肽段富集技术用于腾冲嗜热菌的鉴定第84-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第四章 吸附固定化酶解反应器的吸附酶解机理研究第94-114页
    4.1 引言第94-96页
    4.2 实验部分第96-99页
        4.2.1 原料和试剂第96-97页
        4.2.2 表面带有不同修饰的纳米硅球的合成和表征第97页
        4.2.3 标准蛋白的酶解第97-98页
        4.2.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分析第98页
        4.2.5 材料对于蛋白的吸附容量的检测第98-9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9-110页
        4.3.1 表面带有不同修饰的纳米硅球的制备及表征第99-101页
        4.3.2 不同纳米硅球用于吸附酶解的效率的研究第101-107页
        4.3.3 不同表面修饰的纳米硅球的蛋白吸附容量测定以及吸附酶解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的初究第107-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附录第114-126页
文章发表情况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电极开关系统自击穿特性研究
下一篇:复合绝缘子污闪局部电弧微观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