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高层建筑中大跨度钢桁架转换层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转换层结构综述第12-16页
        1.1.1 转换层结构的功能第12-13页
        1.1.2 转换层的主要类型第13-14页
        1.1.3 结构的转换主要形式第14-16页
    1.2 国内外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转换层结构的工程应用发展第17-19页
    1.4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9-22页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钢桁架转换层受力影响因素分析第24-46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桁架形式的选择第24-28页
    2.3 上部框架结构对钢桁架转换层受力的影响第28-32页
        2.3.1 上部框架梁和转换层相对刚度的影响第28-29页
        2.3.2 上部框架结构设置后浇带的影响第29-32页
        2.3.3 上部框架结构层数选取对桁架构件内力计算的影响第32页
    2.4 下部结构刚度的影响分析第32-40页
        2.4.1 下部支承结构刚度的影响第32-34页
        2.4.2 支承结构高度选取对桁架构件内力计算的影响第34-35页
        2.4.3 桁架中间支点的选择第35-40页
    2.5 温度作用及桁架端部支承方式的影响分析第40-43页
    2.6 结论第43-46页
第三章 钢桁架转换层施工全过程的试验研究第46-80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试验概述第46-53页
        3.2.1 试验目的第46页
        3.2.2 试验方案第46-47页
        3.2.3 模型设计与制作第47-48页
        3.2.4 测点布置第48-50页
        3.2.5 模型材料第50-51页
        3.2.6 加载方案第51-53页
    3.3 单榀桁架简支条件下的加载试验第53-58页
        3.3.1 试验过程第53页
        3.3.2 试验位移结果分析第53-54页
        3.3.3 试验应变分析第54-55页
        3.3.4 试验内力结果分析第55-58页
        3.3.5 小结第58页
    3.4 阶段施工全过程的加载试验第58-78页
        3.4.1 阶段施工的试验过程第58-61页
        3.4.2 钢桁架变形分析第61-63页
        3.4.3 钢桁架内力分析第63-69页
        3.4.4 钢筋混凝土梁和楼板的组合作用分析第69-73页
        3.4.5 两榀桁架共同作用及变形差第73-75页
        3.4.6 两端钢筋混凝土筒体受力分析第75-78页
    3.5 结论第78-80页
第四章 钢桁架转换层阶段施工的理论分析第80-100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有限元分析中单元类型的选择第80-85页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0-82页
        4.2.2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第82页
        4.2.3 应变计算结果分析第82-84页
        4.2.4 内力计算结果分析第84-85页
    4.3 施工阶段的仿真分析第85-92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85-87页
        4.3.2 桁架变形结果分析第87-89页
        4.3.3 桁架轴力计算结果分析第89页
        4.3.4 桁架弯矩计算结果分析第89-92页
    4.4 使用阶段的仿真分析第92-98页
        4.4.1 桁架变形分析第93-95页
        4.4.2 桁架内力分析第95-97页
        4.4.3 组合作用分析第97-98页
    4.5 结论第98-100页
第五章 带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第100-114页
    5.1 引言第100-101页
    5.2 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01-105页
        5.2.1 对自振周期的影响第101-102页
        5.2.2 对振型的影响第102-105页
    5.3 对结构地震位移及层间位移的影响第105-108页
    5.4 对结构地震剪力的影响第108-109页
    5.5 竖向地震作用对钢桁架受力的影响第109-112页
    5.6 结论第112-11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7页
    6.1 结论第114-115页
    6.2 设计及施工建议第115-116页
    6.3 后续工作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网络中的大流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原子力显微术的新方法研究及新型原子力显微镜系统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