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大气气溶胶简介 | 第8页 |
1.2 大气气溶胶来源 | 第8-9页 |
1.3 大气气溶胶与霾 | 第9页 |
1.4 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 | 第9-14页 |
1.4.1 大气颗粒物光学性质的定量描述 | 第9-10页 |
1.4.2 粒径分布对颗粒物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11页 |
1.4.3 化学组分对大气颗粒物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1页 |
1.4.4 颗粒物混合态对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11-14页 |
1.5 大气气溶胶化学与光学性质的研究手段 | 第14-18页 |
1.5.1 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技术 | 第14-15页 |
1.5.2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 | 第15-16页 |
1.5.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内容及设计 | 第20-26页 |
2.1 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ATOFMS) | 第20-23页 |
2.1.1 进样区 | 第20-21页 |
2.1.2 空气动力学粒径的测量区 | 第21页 |
2.1.3 飞行时间质谱区 | 第21-22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2 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测量方法 | 第23页 |
2.3 大气采样以及实验设计 | 第23-26页 |
第3章 气溶胶化学性质分析 | 第26-43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2009年12月22日至28日颗粒物类型分析 | 第26-31页 |
3.2.1 颗粒物分类结果 | 第26-29页 |
3.2.2 颗粒类型的时间变化 | 第29-31页 |
3.3 2011年10月13日至15日颗粒物化学性质分析 | 第31-42页 |
3.3.1 颗粒物分类结果 | 第31-35页 |
3.3.2 颗粒类型的时间变化 | 第35-39页 |
3.3.3 可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 | 第39-40页 |
3.3.4 颗粒物酸度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气溶胶光学性质分析 | 第43-48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2009年12月22-28日气溶胶光学性质分析 | 第43-46页 |
4.3 2011年10月13-15日气溶胶光学性质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影响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因素 | 第48-58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2009年12月22-28日 | 第48-51页 |
5.2.1 颗粒物数浓度与光学性质的关系 | 第48-49页 |
5.2.2 化学组分对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3 颗粒物类型对气溶胶吸光性质的贡献 | 第50-51页 |
5.3 2011年10月13-15日 | 第51-56页 |
5.3.1 PM_1浓度对光学系数的贡献 | 第51页 |
5.3.2 化学组分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51-56页 |
5.3.3 单颗粒分析与总量分析 | 第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单颗粒中有机胺分析 | 第58-67页 |
6.1 引言 | 第58-59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6.2.1 有机胺颗粒物的识别和分类 | 第59-63页 |
6.2.2 季节差异 | 第63-64页 |
6.2.3 有机胺颗粒物数比例峰值特点分析 | 第64-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4页 |
附录1: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85页 |
附录2:项目资助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