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霾定义及判断标准 | 第13页 |
1.1.1 霾定义 | 第13页 |
1.1.2 霾判断标准 | 第13页 |
1.2 霾污染特征污染因子 | 第13-16页 |
1.2.1 霾污染特征因子基本概念 | 第13-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内外霾污染以及大气颗粒物现状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2 大气颗粒物、PM_(2.5)、VOCs以及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研究的意义、相关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0页 |
1.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建立 | 第21-36页 |
2.1.车载色质-热脱附联用仪的组装与设计 | 第21-24页 |
2.1.1 设备与试剂 | 第21-23页 |
2.1.2 仪器参数 | 第23-24页 |
2.1.3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2.1.4 分析步骤 | 第24页 |
2.2 仪器条件优化 | 第24-34页 |
2.2.1 气相色谱条件优化 | 第24-27页 |
2.2.2 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27-30页 |
2.2.3 与实验室GCMS测量空气中VOCs方法比较 | 第30-33页 |
2.2.4 系统特征 | 第33页 |
2.2.5 质量控制 | 第33页 |
2.2.6 结论 | 第33-34页 |
2.3 大气常规参数研究方法 | 第34页 |
2.3.1 CO监测方法 | 第34页 |
2.3.2 O_3监测方法 | 第34页 |
2.3.3 氮氧化物监测方法 | 第34页 |
2.3.4 颗粒物在线监测仪 | 第34页 |
2.4 研究区域 | 第34-35页 |
2.5 本研究观测时段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霾与非霾期间VOCs日均污染特征 | 第36-46页 |
3.1 霾期间VOCs日均污染特征研究 | 第36-39页 |
3.2 非霾期间VOCs日均污染特征研究 | 第39-42页 |
3.3 霾与非霾期间VOCs日均污染特征比较 | 第42-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霾与非霾期间大气中VOCs与气象参数的关系 | 第46-54页 |
4.1 霾与非霾期间风向对大气VOCs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1 霾期间大气VOCs与风向的关系 | 第47页 |
4.1.2 非霾期间大气VOCs与风向的关系 | 第47页 |
4.1.3 小结 | 第47-48页 |
4.2 霾与非霾期大气VOCs浓度与风速的关系 | 第48-52页 |
4.2.1 霾期间大气VOCs浓度与风速的关系 | 第51页 |
4.2.2 非霾期间大气VOCs浓度与风速的关系 | 第51页 |
4.2.3 小结 | 第51-52页 |
4.3 大气VOCs浓度与降雨的关系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霾与非霾期间大气VOCs小时变化特征 | 第54-60页 |
5.1 霾日大气VOCs小时变化特征 | 第54-56页 |
5.1.1 霾日大气VOCs小时变化特征 | 第54-55页 |
5.1.2 霾日VOCs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5.2 非霾日大气VOCs小时变化特征 | 第56-59页 |
5.2.1 非霾日大气VOCs小时变化特征 | 第57页 |
5.2.2 非霾日VOCs变化特征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霾与非霾日大气VOCs的来源解析 | 第60-64页 |
6.1 引言 | 第60页 |
6.2 源解析结果 | 第60-62页 |
6.2.1 霾日大气中VOCs源解析 | 第61页 |
6.2.2 非霾日大气中VOCs源解析 | 第61-62页 |
6.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4-6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