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7-14页 |
1.1 本研究的国内外动态、水平及存在问题 | 第7-8页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9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9-11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34页 |
2.1 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与演化 | 第14-22页 |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产生与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34-54页 |
3.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 第34-35页 |
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5-37页 |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 第37-38页 |
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第38-40页 |
3.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与内容 | 第40-43页 |
3.6 指标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计算及其说明 | 第43-47页 |
3.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47-52页 |
3.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 第52-5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模型研究 | 第54-71页 |
4.1 区域问题及其实质 | 第54-55页 |
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 | 第55-58页 |
4.3 东西部区域整合的数学模型 | 第58-62页 |
4.4 对模型作用和效果的初步评价 | 第62-63页 |
4.5 模型求解的可行途径探讨和实证分析 | 第63-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 第71-93页 |
5.1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 | 第71-72页 |
5.2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 | 第72-73页 |
5.3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框架 | 第73-74页 |
5.4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原理 | 第74-76页 |
5.5 区域创新体系的考核 | 第76-78页 |
5.6 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分析 | 第78-85页 |
5.7 区域R&D活动的激励机制及其优化设计 | 第85-9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93-120页 |
6.1 制度理论综述 | 第93-95页 |
6.2 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探讨 | 第95-99页 |
6.3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联系与互动 | 第99-100页 |
6.4 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100-103页 |
6.5 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 | 第103-111页 |
6.6 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创新的博弈分析 | 第111-11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120-142页 |
7.1 区域问题、问题区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120-121页 |
7.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目标 | 第121页 |
7.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的内容 | 第121-136页 |
7.4 中央政府与地方(区域)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博弈分析 | 第136-14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42-145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42-143页 |
8.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