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 | 第10-14页 |
1.2.1 振动退化图像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图像复原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图像复原理论与图像品质评价指标 | 第16-27页 |
2.1 图像退化与一般退化模型 | 第16-19页 |
2.1.1 连续函数的退化模型 | 第17-18页 |
2.1.2 离散函数的退化模型 | 第18-19页 |
2.2 图像的噪声原理 | 第19-20页 |
2.2.1 噪声的分类 | 第19页 |
2.2.2 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 | 第19-20页 |
2.3 经典图像复原算法理论 | 第20-23页 |
2.3.1 逆滤波法 | 第20-21页 |
2.3.2 维纳滤波法 | 第21-23页 |
2.4 图像质量评价 | 第23-27页 |
2.4.1 图像主观质量评价法 | 第24-25页 |
2.4.2 图像客观质量评价法 | 第25-27页 |
第3章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原理 | 第27-36页 |
3.1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原理 | 第27-30页 |
3.1.1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坐标系种类 | 第27-28页 |
3.1.2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模型 | 第28-30页 |
3.2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3.3 双目立体视觉的技术特点 | 第31-36页 |
3.3.1 摄像机标定 | 第31-32页 |
3.3.2 特征提取 | 第32-33页 |
3.3.3 立体匹配 | 第33-34页 |
3.3.4 三维信息提取 | 第34-36页 |
第4章 振动退化图像采集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图像预处理 | 第36-42页 |
4.1 振动退化图像采集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36-40页 |
4.1.1 设备选型 | 第36-38页 |
4.1.2 实验平台机械设计和控制设计 | 第38-39页 |
4.1.3 软件界面 | 第39-40页 |
4.2 图像预处理 | 第40-42页 |
4.2.1 Gauss滤波 | 第40-41页 |
4.2.2 中值滤波 | 第41-42页 |
第5章 振动退化图像的复原及立体匹配 | 第42-66页 |
5.1 振动导致的退化分析 | 第42页 |
5.2 振动模糊参数辨识 | 第42-51页 |
5.2.1 高频振动模糊参数辨识 | 第42-44页 |
5.2.2 Radon变换 | 第44页 |
5.2.3 高频振动实验结果 | 第44-48页 |
5.2.4 低频振动模糊参数辨识 | 第48-49页 |
5.2.5 低频振动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5.3 振动退化图像的复原 | 第51-55页 |
5.3.1 点扩散函数的建立 | 第51-52页 |
5.3.2 逐行法复原振动退化图像 | 第52-53页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5.4 复原双目图像对的立体匹配 | 第55-66页 |
5.4.1 匹配基元的选择 | 第56-57页 |
5.4.2 匹配的约束条件 | 第57-58页 |
5.4.3 立体匹配算法的结构 | 第58-59页 |
5.4.4 相似性测度 | 第59-60页 |
5.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页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