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6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过氧化物模拟酶 | 第17-23页 |
1.2.1 金属纳米材料过氧化物模拟酶 | 第17-18页 |
1.2.2 金属卟啉过氧化物模拟酶 | 第18-21页 |
1.2.3 其他过氧化物模拟酶 | 第21-23页 |
1.2.3.1 碳纳米过氧化物模拟酶 | 第21-22页 |
1.2.3.2 铁磁性纳米粒子 | 第22-23页 |
1.2.4 模拟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3 次血红素及其衍生物 | 第23-27页 |
1.3.1 次血红素 | 第23-24页 |
1.3.2 次血红素多肽化合物 | 第24-25页 |
1.3.3 次血红素六肽 | 第25-27页 |
1.4 纳米花及在固定化过氧化物酶中的应用 | 第27-34页 |
1.4.1 固定化 | 第27-30页 |
1.4.1.1 酶的固定化方法 | 第27-30页 |
1.4.1.2 酶的固定化优点 | 第30页 |
1.4.2 纳米花固定化 | 第30-34页 |
1.4.2.1 HRP纳米花 | 第31-33页 |
1.4.2.2 氨基酸纳米花 | 第33页 |
1.4.2.3 其他类型纳米花 | 第33-34页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34-36页 |
第二章 DhH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36-50页 |
2.1 仪器和材料 | 第36-37页 |
2.1.1 仪器 | 第36页 |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2.2.1 DhHP-6 与DhAP-6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咪唑滴定 | 第37页 |
2.2.1.1 DhHP-6 与Dh AP-6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7页 |
2.2.1.2 DhHP-6 与Dh AP-6 的咪唑滴定 | 第37页 |
2.2.2 DhHP-6 与DhA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37页 |
2.2.3 DhHP-6 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37-38页 |
2.2.3.1 pH影响 | 第37-38页 |
2.2.3.2 温度影响 | 第38页 |
2.2.3.3 H_2O_2浓度影响 | 第38页 |
2.2.3.4 苯酚浓度影响 | 第38页 |
2.2.4 DhHP-6 的酶动力学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3.1 DhHP-6 与DhAP-6 的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 | 第39-40页 |
2.3.2 咪唑配位对DhHP-6 与DhAP-6 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3 DhHP-6 与DhAP-6 活性的比较 | 第42-43页 |
2.3.4 DhHP-6 催化苯酚的条件优化 | 第43-47页 |
2.3.4.1 pH对DhHP-6 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4.2 温度对DhHP-6 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4.3 H_2O_2对DhHP-6 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4.4 苯酚对DhHP-6 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5 DhHP-6 酶的动力学研究 | 第47-48页 |
2.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有机介质对DhHP-6 活性的影响 | 第50-58页 |
3.1 仪器和材料 | 第50-51页 |
3.1.1 仪器 | 第50页 |
3.1.2 材料和试剂 | 第50-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1 DhHP-6 与HRP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51页 |
3.2.2 有机溶剂中DhH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51页 |
3.2.2.1 不同有机溶剂对DhH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 第51页 |
3.2.2.2 不同甲醇浓度对DhH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 第51页 |
3.2.3 DhHP-6 的酶动力学 | 第51页 |
3.2.4 EPR(电子顺磁共振)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3.3.1 不同有机溶剂中DhH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52-53页 |
3.3.2 不同甲醇浓度的溶剂中DhHP-6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53-54页 |
3.3.3 甲醇溶剂中DhHP-6 的电子顺磁共振 | 第54-56页 |
3.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DhHP-6 纳米花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58-84页 |
4.1 仪器和材料 | 第58-59页 |
4.1.1 仪器 | 第58页 |
4.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4.2.1 纳米花的合成 | 第59页 |
4.2.2 纳米花活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4.2.3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60页 |
4.2.3.1 DhHP-6 的浓度对纳米花形成的影响 | 第60页 |
4.2.3.2 温度影响 | 第60页 |
4.2.3.3 pH影响 | 第60页 |
4.2.4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的动力学 | 第60-61页 |
4.2.5 苯酚鉴定 | 第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82页 |
4.3.1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的性质表征 | 第61-68页 |
4.3.2 EPR检测 | 第68-72页 |
4.3.2.1 纳米花形成机理 | 第68-70页 |
4.3.2.2 DhHP-6 纳米花形成机理 | 第70-72页 |
4.3.3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催化条件优化 | 第72-75页 |
4.3.3.1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合成时DhHP-6 浓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3.2 温度对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3.3 pH值对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活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4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的酶反应动力学 | 第75-77页 |
4.3.5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稳定性的研究 | 第77-79页 |
4.3.5.1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的重复使用 | 第77-78页 |
4.3.5.2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的贮存稳定性 | 第78-79页 |
4.3.6 DhHP-6-Cu_3(PO_4)_2 纳米花检测苯酚的含量 | 第79-82页 |
4.3.6.1 苯酚检测标准曲线 | 第79-81页 |
4.3.6.2 实际水样的苯酚检测 | 第81-82页 |
4.4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DhHP-6 氧化苯酚的反应机理 | 第84-100页 |
5.1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 第84-93页 |
5.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84-85页 |
5.1.2 单电子近似与平均场近似 | 第85-86页 |
5.1.3 分子轨道理论 | 第86-88页 |
5.1.3.1 Slater行列式与Hatree-Fock自洽场 | 第86-88页 |
5.1.3.2 电子关联与post-HF方法 | 第88页 |
5.1.4 密度泛函方法(DFT) | 第88-92页 |
5.1.4.1 Kohn-Sham(KS)方法 | 第89-90页 |
5.1.4.2 交换关联泛函 | 第90-92页 |
5.1.5 势能面上临界点的几何性质 | 第92-93页 |
5.1.6 连续介质模型 | 第93页 |
5.2 方法 | 第93-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98页 |
5.3.1 几何构型和能量分析 | 第94-96页 |
5.3.2 电子结构分析 | 第96-98页 |
5.4 结论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工作总结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8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