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课题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课题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个体政治社会化概述 | 第13-15页 |
第一节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 第13页 |
二、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特点与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内在联系 | 第14-15页 |
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第1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联系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价值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保证作用 | 第15-16页 |
一、保证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方向 | 第15-16页 |
二、为个体政治社会化树立目标导向 | 第16页 |
三、引导和规范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行为 | 第16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政治方向 | 第16-17页 |
一、引导正确的政治认知 | 第16-17页 |
二、促进个体树立现代政治观念 | 第17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个体的协调 | 第17-19页 |
一、塑造个体的人格 | 第17页 |
二、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交往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困境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家庭、学校、工作环境中阻碍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19-21页 |
一、家庭教养中的不良政治观念 | 第19页 |
二、学校教育不完善 | 第19-21页 |
三、工作环境消极因素 | 第21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弊端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 第21-22页 |
一、市场竞争的功利性 | 第21-22页 |
二、分配不公平影响个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第22页 |
第三节 政治文化缺失打击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积极性 | 第22-27页 |
一、传统的臣民意识影响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 第22-23页 |
二、个体权利保护意识不足 | 第23-24页 |
三、公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 | 第24页 |
四、新媒体中不良文化给个体错误诱导 | 第24-26页 |
五、腐败因素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认同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社会意识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 第28-42页 |
第一节 个体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的承接 | 第28-30页 |
一、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 | 第28-29页 |
二、学校教育是个体形成完善政治人格的关键 | 第29-30页 |
三、工作环境是个体实现政治价值的具体场所 | 第30页 |
第二节 个体的自我提升 | 第30-31页 |
一、自我学习 | 第30-31页 |
二、培养自己的明辨能力 | 第31页 |
三、积极参加实践 | 第31页 |
第三节 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把握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方向 | 第31-35页 |
一、优化意识形态的内容 | 第32-33页 |
二、注重意识形态的传播 | 第33-34页 |
三、重视个体“人”特征 | 第34页 |
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建设政治文化充实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 第35-37页 |
一、政治文化与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二、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借鉴CIS经验建设个体的良好形象 | 第37-39页 |
一、CIS的导入 | 第37-38页 |
二、借鉴CIS建设方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 | 第38-39页 |
第六节 完善民间组织拓宽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渠道 | 第39-42页 |
一、民间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第40页 |
二、注重民间组织对个体主体意识的推动作用 | 第40-41页 |
三、实现民间组织与个体的良性互动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