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毕赤酵母全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1-23页
    1.1 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第11页
        1.1.1 生物信息学第11页
        1.1.2 系统生物学第11页
    1.2 代谢网络模型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过程第12-16页
        1.3.1 构建代谢网络草图第13-14页
        1.3.2 精炼代谢网络草图第14-15页
        1.3.3 模型评估第15页
        1.3.4 基于约束条件的优化算法第15-16页
    1.4 代谢网络模型应用第16-19页
        1.4.1 代谢工程第17页
        1.4.2 生物学发现第17-18页
        1.4.3 表型评估第18-19页
        1.4.4 代谢网络特性分析第19页
    1.5 毕赤酵母及其代谢网络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1 毕赤酵母简介第19页
        1.5.2 毕赤酵母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5.3 毕赤酵母代谢网络研究现状第20-21页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1-23页
第2章 毕赤酵母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流程第23-35页
    2.1 模型iPP668的整理第23页
    2.2 毕赤酵母GSMM升级的候选GPRs分类第23-24页
    2.3 信息数据库的选择第24-25页
    2.4 数据库信息的获取第25-27页
        2.4.1 KEGG数据库中数据的获取与整理第25-26页
        2.4.2 UniProtKB数据库中数据的获取与整理第26页
        2.4.3 IMG数据库中数据的获取与整理第26-27页
    2.5 代谢网络草图的构建第27-28页
        2.5.1 不同数据库信息自动对比第27-28页
        2.5.2 数据库的注释信息整合第28页
    2.6 代谢网络草图的精炼第28-31页
        2.6.1 反应方向的确定第28-29页
        2.6.2 辅因子的确定第29页
        2.6.3 反应分区信息的加入第29页
        2.6.4 自发反应的加入第29-30页
        2.6.5 大分子反应的处理第30页
        2.6.6 运输反应的加入第30页
        2.6.7 交换反应的加入第30页
        2.6.8 反应平衡性的校正第30页
        2.6.9 Gaps的处理第30-31页
        2.6.10 确定目标函数第31页
    2.7 代谢网络转化成数学模型第31页
    2.8 模型的校正第31-34页
        2.8.1 计算模拟代谢流流程第31-32页
        2.8.2 模型计算与修正第32页
        2.8.3 模型的验证与修正第32-34页
    2.9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毕赤酵母代谢网络模型中生物量生成反应及维持能的确定第35-44页
    3.1 生物质反应构建原理第35页
    3.2 生物质组成的计算第35-42页
        3.2.1 整体分子的组成第36页
        3.2.2 蛋白质的组成第36-37页
        3.2.3 RNA的组成第37-38页
        3.2.4 DNA的组成第38页
        3.2.5 碳水化合物组成第38-39页
        3.2.6 脂质的组成第39-41页
        3.2.7 小分子化合物组成第41-42页
    3.3 维持能的计算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毕赤酵母代谢网络模型的分析与验证第44-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4.1.1 菌株第44页
        4.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44页
        4.1.3 取样和分析第44页
        4.1.4 转录组学分析第44-45页
        4.1.5 敏感性分析第45页
        4.1.6 可利用碳、氮源预测第45页
        4.1.7 基于约束条件的流平衡分析第45-46页
    4.2 毕赤酵母规模代谢网络模型特征第46-47页
        4.2.1 模型iRY1243特性分析第46页
        4.2.2 模型iRY1243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第46-47页
    4.3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47-48页
    4.4 模型验证第48-56页
        4.4.1 转录组学验证第48-50页
        4.4.2 生理代谢参数验证第50-52页
        4.4.3 可利用碳氮源验证第52-53页
        4.4.4 ~(13)C代谢通量验证第53-56页
    4.5 模型应用第56-58页
        4.5.1 必需基因预测第56页
        4.5.2 提高β-半乳糖苷酶表达量的靶点预测第56-58页
        4.5.3 提高S-腺苷甲硫氨酸表达量的靶点预测第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71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1-72页
附录一第72-81页
附录二第81-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俄语分离性动词的语义分析
下一篇:TIPS联合栓塞自发性粗大门体分流道对术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生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