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压缩感知的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图像融合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压缩感知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基本结构第12-14页
第二章 压缩感知理论与图像融合算法第14-27页
    2.1 压缩感知理论框架第14-19页
        2.1.1 稀疏矩阵第15-16页
        2.1.2 观测矩阵第16-18页
        2.1.3 重构算法第18-19页
    2.2 图像融合第19-22页
        2.2.1 融合层次的分类第19-20页
        2.2.2 融合方法的介绍第20-22页
    2.3 压缩感知图像融合框架及方法第22-23页
    2.4 图像融合评价标准第23-26页
        2.4.1 图像融合的主观评价第23页
        2.4.2 图像融合的客观评价第23-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NSST的压缩感知图像融合第27-40页
    3.1 NSST理论第27-34页
        3.1.1 剪切波变换第27-30页
        3.1.2 离散剪切波变换第30-32页
        3.1.3 图像的NSST变换第32-34页
    3.2 基于NSST的压缩感知融合第34-37页
        3.2.1 低频子带融合规则第34-35页
        3.2.2 高频子带融合规则第35-37页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基于分块压缩感知的图像融合算法研究第40-47页
    4.1 分块压缩感知框架第40-41页
    4.2 平滑投影Landweber(SPL)算法第41-42页
    4.3 分块压缩感知融合第42-44页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4-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5.1 论文工作总结第47页
    5.2 展望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作者简介第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北隆起轴部断裂系统及成因机制
下一篇:云南麻栗坡印支期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