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7页 |
1.2.1 转子轴承结合部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转子裂纹呼吸刚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呼吸裂纹转子有限元建模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4 裂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无裂纹转子轴承结合部等效刚度识别 | 第19-35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无裂纹转子轴承系统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19-23页 |
2.2.1 转子与轴承结合部边界条件定义 | 第20-21页 |
2.2.2 轴承刚度对转子有限元模态结果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 无裂纹转子轴承系统试验模态分析 | 第23-28页 |
2.3.1 转子实验台与实验设备 | 第24-26页 |
2.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6-28页 |
2.3.3 转子轴承系统试验模态分析结果 | 第28页 |
2.4 基于神经网络的转子轴承结合部等效刚度识别 | 第28-34页 |
2.4.1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 第28-29页 |
2.4.2 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参数识别设计思路 | 第29-31页 |
2.4.3 BP神经网络识别转子轴承结合部等效刚度过程 | 第31-33页 |
2.4.4 等效刚度辨识结果验证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呼吸直裂纹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47页 |
3.1 转子裂纹的基本问题 | 第35-36页 |
3.1.1 裂纹产生的机理 | 第35页 |
3.1.2 呼吸裂纹建模的基本问题 | 第35-36页 |
3.2 呼吸裂纹转子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3.2.1 选取呼吸裂纹转子建模环境 | 第36-37页 |
3.2.2 直裂纹转子模型尺寸 | 第37页 |
3.2.3 呼吸裂纹面网格划分 | 第37-39页 |
3.3 接触单元定义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39-43页 |
3.3.1 裂纹面接触单元定义 | 第39-41页 |
3.3.2 TIE约束定义 | 第41-42页 |
3.3.3 载荷与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42-43页 |
3.4 直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计算 | 第43-46页 |
3.4.1 显示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3.4.2 分析步及时间增量设置 | 第44-46页 |
3.4.3 定义输出要求 | 第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转子直裂纹的呼吸效应研究 | 第47-62页 |
4.1 概述 | 第47页 |
4.2 中性轴法确定直裂纹呼吸效应 | 第47-51页 |
4.2.1 基于中性轴理论的直裂纹呼吸模型 | 第47-50页 |
4.2.2 中性轴法确定的直裂纹呼吸效应结果 | 第50-51页 |
4.3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为零法直裂纹的呼吸效应研究 | 第51-56页 |
4.3.1 应力强度因子为零法基本理论 | 第51-54页 |
4.3.2 应力强度因子为零法确定的直裂纹呼吸过程 | 第54-56页 |
4.4 横向直裂纹呼吸特性仿真研究 | 第56-60页 |
4.4.1 直裂纹呼吸过程动态模拟 | 第56-59页 |
4.4.2 转子横向直裂纹有限元模型裂纹呼吸规律 | 第59-60页 |
4.5 不同方法确定的裂纹开闭区域比较 | 第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直裂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 第62-79页 |
5.1 概述 | 第62页 |
5.2 单裂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 | 第62-65页 |
5.3 转速对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 第65-69页 |
5.4 直裂纹位置对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 第69-72页 |
5.5 直裂纹深度对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 第72-76页 |
5.6 扭转激励对直裂纹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 | 第76-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1. 总结 | 第79-80页 |
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