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区域限定 | 第11-12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颍州府自然灾害的概况与特点 | 第13-30页 |
第一节 水、旱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 | 第13-21页 |
一、水灾状况 | 第13-16页 |
二、旱灾状况 | 第16-17页 |
三、其他自然灾害 | 第17-21页 |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特点 | 第21-30页 |
一、频发性 | 第23-24页 |
二、多样性 | 第24-25页 |
三、季节性 | 第25-27页 |
四、其他特征 | 第27-30页 |
第二章 自然灾害的成因探讨 | 第30-41页 |
第一节 自然原因 | 第30-36页 |
一、“黄河夺淮”与“黄河北徙” | 第30-32页 |
二、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 | 第32-36页 |
第二节 社会原因 | 第36-41页 |
一、“局部地区”的地缘因素诱发政治失位 | 第36-38页 |
二、传统重农抑商认知与单一化的近代作物种植降低了应灾能力 | 第38-41页 |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下的颍州府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农业生产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与民生问题 | 第43-49页 |
一、人口的变动与流民问题 | 第43-44页 |
二、民风变化及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 第44-46页 |
三、民生问题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自然灾害的防治 | 第49-62页 |
第一节 官方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 第49-58页 |
一、官方的预防措施 | 第49-53页 |
二、官方的救济措施 | 第53-58页 |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下民间的自救措施 | 第58-62页 |
一、民间自救仓储的建立 | 第59-60页 |
二、民间义赈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