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第9页 |
1.1.2 公路景观发展史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公路景观美学初探 | 第15-32页 |
2.1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2.1.1 美学的提出 | 第15页 |
2.1.2 美学的发展及其演变 | 第15页 |
2.2 景观与公路景观 | 第15-22页 |
2.2.1 景观的多重含义 | 第15-17页 |
2.2.2 公路景观 | 第17-20页 |
2.2.3 公路景观的人文与自然权重 | 第20-22页 |
2.3 公路景观美学演变的哲学思辨 | 第22-28页 |
2.3.1“道路”的本质 | 第22-24页 |
2.3.2 “道路美”的产生 | 第24页 |
2.3.3 当代公路景观的审美变异 | 第24-28页 |
2.4 当代公路景观美学的发展趋势 | 第28-31页 |
2.4.1 语言中心主义转向 | 第28-29页 |
2.4.2 视觉中心主义转向 | 第29-30页 |
2.4.3 主题中心主义转向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乘客观景行为特征的高速公路视觉景观资源评估研究——以宁常高速为例 | 第32-53页 |
3.1 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3.1.1 景观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3.1.2 景观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第33页 |
3.1.3 基于行为学的景观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 第33页 |
3.1.4 高速公路乘客的观景行为特征与沿线视觉景观资源价值的联系 | 第33-34页 |
3.2 高速公路景观审美偏好的调查方案设计 | 第34-36页 |
3.2.1 宁常高速公路简介 | 第34页 |
3.2.2 审美主体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3 路段划分 | 第35页 |
3.2.4 调查方案 | 第35-36页 |
3.3 审美偏好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6-42页 |
3.3.1 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分析——正态分布检验 | 第36-37页 |
3.3.2 审美主体的个体因素对高速公路景观审美偏好影响分析 | 第37-42页 |
3.4 宁常高速公路沿线视觉景观资源评估 | 第42-52页 |
3.4.1 景观敏感度对乘客观景状态权重的影响研究 | 第42-44页 |
3.4.2 宁常高速景观美感度的确定方法 | 第44页 |
3.4.3 宁常高速景观美感度的统计方法选取 | 第44-45页 |
3.4.4 统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距离分析法 | 第45-50页 |
3.4.5 宁常高速沿线景观美感度——视觉景观资源评估结果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景观形式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53-68页 |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意义 | 第53页 |
4.2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53-54页 |
4.3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54-58页 |
4.3.1 高速公路景观的“形式美” | 第54-57页 |
4.3.2 高速公路景观的“自然主义美” | 第57-58页 |
4.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8-65页 |
4.4.1 高速公路景观形式美评价指标的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4.4.2 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 第59页 |
4.4.3 本研究中建立的高速公路景观形式美评价体系——以宁常高速公路为例 | 第59-65页 |
4.5 评价指标与沿线景观美感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7页 |
4.5.1 相关性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价值 | 第65-66页 |
4.5.2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 第66页 |
4.5.3 评价指标对景观美感度的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景观形式美评价模型建立 | 第68-80页 |
5.1 评价模型的分析与对比 | 第68-71页 |
5.1.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8-70页 |
5.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 | 第70-71页 |
5.2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5.2.1 模型建立流程 | 第71页 |
5.2.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Matlab实现 | 第71-73页 |
5.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实例研究——以宁常高速公路为例 | 第73-79页 |
5.3.1 训练样本数据与测试数据的选择 | 第73-76页 |
5.3.2 模型训练过程 | 第76-77页 |
5.3.3 模型训练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3.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高速公路景观功能性美学评价研究 | 第80-91页 |
6.1 功能性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80页 |
6.2 指标分析 | 第80-82页 |
6.2.1 安全功能指标 | 第80页 |
6.2.2 环境生态功能指标 | 第80-81页 |
6.2.3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 第81-82页 |
6.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82-83页 |
6.3.1 指标的赋值方法 | 第82页 |
6.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82-83页 |
6.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3-85页 |
6.5 实例研究——以江苏省部分高速公路为例 | 第85-90页 |
6.5.1 定量指标分析 | 第86-89页 |
6.5.2 定性指标分析 | 第89-90页 |
6.5.3 综合评分结果 | 第9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总结 | 第91页 |
7.1.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1页 |
7.1.2 创新点 | 第91页 |
7.2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