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6-26页 |
一、青少年求学时期及哲学思想探索历程 | 第16-18页 |
二、上海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 | 第18-21页 |
三、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 | 第21-23页 |
四、建国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 | 第23-26页 |
第二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26-36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 第26-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内容 | 第26-27页 |
(二)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 | 第27-28页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形式 | 第28-2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三、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30-36页 |
第三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36-45页 |
一、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第36-38页 |
(一)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贡献 | 第36-37页 |
(二) 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贡献 | 第37页 |
(三)艾思奇对中国革命任务哲学思考的贡献 | 第37-38页 |
二、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理论特色 | 第38-41页 |
(一)语言通俗化 | 第38-39页 |
(二)道理朴实 | 第39页 |
(三)管用务实 | 第39-41页 |
三、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1-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