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2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论 | 第11-15页 |
2.1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述 | 第11-13页 |
2.1.1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含义 | 第11页 |
2.1.2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类 | 第11-12页 |
2.1.3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现状 | 第12-13页 |
2.2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 第13-15页 |
2.2.1 维护生态平衡 | 第13页 |
2.2.2 创造绿色财富 | 第13页 |
2.2.3 增进生态文化 | 第13-15页 |
3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国际公约和外国法律制度现状 | 第15-20页 |
3.1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国际条约 | 第15-16页 |
3.1.1 《生物多样性公约》 | 第15页 |
3.1.2 《保护野生动物中迁徙物种公约》 | 第15-16页 |
3.1.3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 第16页 |
3.2 美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 第16-17页 |
3.2.1 美国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立法概况 | 第16页 |
3.2.2 美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实践制度特色 | 第16-17页 |
3.3 澳大利亚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 第17-19页 |
3.3.1 澳大利亚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立法概况 | 第17-18页 |
3.3.2 澳大利亚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实践制度特色 | 第18-19页 |
3.4 日本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 第19-20页 |
3.4.1 日本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立法概况 | 第19页 |
3.4.2 日本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实践法律制度特色 | 第19-20页 |
4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30页 |
4.1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现状 | 第20-23页 |
4.1.1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立法现状 | 第20-21页 |
4.1.2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实践法律制度现状 | 第21-22页 |
4.1.3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 第22-23页 |
4.2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30页 |
4.2.1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配套立法欠缺 | 第23-24页 |
4.2.2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社区发展存在矛盾 | 第24-25页 |
4.2.3 土地权属纠纷难以解决 | 第25-26页 |
4.2.4 公众参与难以保障 | 第26-27页 |
4.2.5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不足 | 第27页 |
4.2.6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 | 第27-29页 |
4.2.7 执法监管不到位 | 第29-30页 |
5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 第30-42页 |
5.1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0-32页 |
5.1.1 生态优先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原则 | 第30页 |
5.1.2 全面保护和预防为主相结合原则 | 第30-31页 |
5.1.3 公众参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 第31-32页 |
5.2 完善与创新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 | 第32-42页 |
5.2.1 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立法 | 第32-33页 |
5.2.2 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 第33-35页 |
5.2.3 创新和完善社区共管制度 | 第35-37页 |
5.2.4 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37-38页 |
5.2.5 理顺野生动物栖息地行政管理制度 | 第38-40页 |
5.2.6 完善国土生态空间管理制度 | 第40页 |
5.2.7 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执法效率 | 第40-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