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的双重批判--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贾平凹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1页 |
第一章 生活在别处——贾平凹对城市的批判 | 第11-25页 |
第一节 荒废的城市景观 | 第11-16页 |
一、城乡不同的生存图景 | 第11-13页 |
二、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 | 第13-14页 |
三、西京:不再辉煌的城市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身居城市的迷茫 | 第16-20页 |
一、《废都》:文化精英的精神之废 | 第16-17页 |
二、《白夜》:普通人生存的挣扎 | 第17-19页 |
三、《高兴》:主动融入的乡下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城市精神的涣散 | 第20-25页 |
一、价值失范的担忧 | 第20-22页 |
二、性别与身份的迷途 | 第22-23页 |
三、不被容纳的进城困境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故乡是异乡——贾平凹对乡村的批判 | 第25-38页 |
第一节 乡村荒野性图景 | 第25-29页 |
一、乡土诗意的消解 | 第25-27页 |
二、仁厚村:最后一个村庄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败落 | 第29-33页 |
一、《秦腔》:传统文化的挽歌 | 第29-30页 |
二、高子路:城乡文化冲突的缩影 | 第30-32页 |
三、西夏:文化重构的希望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家园之思 | 第33-38页 |
一、《怀念狼》:生态危机的警示 | 第33-35页 |
二、夏天义:最后一个农民 | 第35-36页 |
三、《带灯》:亟需改革的乡村管理制度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漫漫的求索——贾平凹的文化焦虑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双重批判的创作心态 | 第38-41页 |
一、农裔城籍的作家身份 | 第38-40页 |
二、城乡之间的情理悖谬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写作局限及创作走向 | 第41-46页 |
一、重复性创作的局限 | 第41-43页 |
二、人物形象的粘连与失真 | 第43-44页 |
三、写作走向的大胆猜想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