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室外定位的深入生活 | 第13-14页 |
1.1.2 室内定位的需求兴起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室内定位原理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室内定位原理分类 | 第19-25页 |
2.2.1 到达时间定位(TOA) | 第19-20页 |
2.2.2 到达时间差定位(TDOA) | 第20-21页 |
2.2.3 到达角度定位(AOA) | 第21-22页 |
2.2.4 接收信号强度定位(RSSI) | 第22-25页 |
2.2.4.1 质心算法 | 第22-24页 |
2.2.4.2 最小二乘算法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室内信号传播模型 | 第27-41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无线信号衰落模型 | 第27-30页 |
3.2.1 大规模衰落 | 第28页 |
3.2.2 小规模衰落 | 第28-30页 |
3.3 射线跟踪模型 | 第30-37页 |
3.3.1 测试射线法 | 第33-34页 |
3.3.2 虚拟源法 | 第34-37页 |
3.3.2.1 虚拟源的可视范围 | 第34页 |
3.3.2.2 虚拟源树结构 | 第34-35页 |
3.3.2.3 有效性检测 | 第35-37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室内BLE的RSSI特性分析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蓝牙模块 | 第41-42页 |
4.3 实验平台 | 第42-43页 |
4.4 BLE的RSSI的室内分布特性 | 第43-48页 |
4.4.1 距离和RSSI的关系 | 第43-46页 |
4.4.2 时间和RSSI的关系 | 第46-48页 |
4.4.3 BLE的RSSI用于室内定位 | 第48页 |
4.5 RSSI信号滤波 | 第48-50页 |
4.5.1 均值滤波 | 第48-49页 |
4.5.2 修正加权滤波 | 第49-50页 |
4.6 RSSI仿真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室内定位算法 | 第53-77页 |
5.1 引言 | 第53-54页 |
5.2 粒子滤波基本原理 | 第54-61页 |
5.2.1 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 第54-55页 |
5.2.2 贝叶斯滤波原理 | 第55-56页 |
5.2.3 粒子滤波基础 | 第56-59页 |
5.2.3.1 贝叶斯重要性采样 | 第56-58页 |
5.2.3.2 序贯重要性采样 | 第58-59页 |
5.2.4 基本粒子滤波算法 | 第59-61页 |
5.3 最大似然估计原理 | 第61-63页 |
5.4 室内定位场景 | 第63-65页 |
5.5 BLE室内定位算法 | 第65-76页 |
5.5.1 离散定位算法 | 第65-70页 |
5.5.2 连续跟踪定位算法 | 第70-75页 |
5.5.3 算法的创新性和新颖性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定位算法性能分析 | 第77-97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定位算法性能评价 | 第77-79页 |
6.2.1 影响因素 | 第77-78页 |
6.2.2 性能评价标准 | 第78-79页 |
6.3 算法效率的度量 | 第79-83页 |
6.3.1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79-81页 |
6.3.1.1 离散定位算法 | 第79-81页 |
6.3.1.2 连续跟踪定位算法 | 第81页 |
6.3.2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分析 | 第81-82页 |
6.3.2.1 离散定位算法 | 第81-82页 |
6.3.2.2 连续跟踪定位算法 | 第82页 |
6.3.3 与传统算法的比较 | 第82-83页 |
6.4 算法定位精度的分析 | 第83-94页 |
6.4.1 相比传统算法的性能提升 | 第83-87页 |
6.4.2 信标节点密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6.4.3 信标节点发射功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6.4.4 不同运动形式的影响 | 第89-90页 |
6.4.5 采样数的影响 | 第90-91页 |
6.4.6 实测分析 | 第91-9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7.1 总结 | 第97-98页 |
7.2 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