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扣囊复膜酵母A11菌株酸性蛋白酶基因和MIG1基因敲除对酶的生产和海藻积累的影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6页
 1 前言第14页
 2 扣囊复膜酵母菌利用淀粉生产海藻糖第14-17页
 3 扣囊复膜酵母的淀粉酶第17-23页
   ·α-淀粉酶第17-19页
   ·葡糖淀粉酶第19-22页
   ·可分解生淀粉的葡糖淀粉酶第22-23页
 4 扣囊复膜酵母的酸性蛋白酶第23-25页
 5 扣囊复膜酵母的β-葡萄糖苷酶第25-26页
 6 生产乙醇第26-28页
 7 扣囊复膜酵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第28页
 8 葡萄糖阻遏第28-30页
   ·不同水平的葡萄糖阻遏第29页
   ·Mig1 复合体和葡萄糖阻遏之间的关系第29页
   ·复合体和葡萄糖阻遏之间的关系第29-30页
 9 基因敲除的方法第30-34页
   ·基因敲除的定义和应用第30-31页
   ·基因敲除的常用方法第31-34页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进行基因敲除第31-32页
     ·随机插入突变的基因敲除第32-33页
     ·RNAi 技术进行基因敲除第33-34页
 10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4-36页
   ·研究的目的第34-3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5-36页
第二章 扣囊复膜酵母A11 酸性蛋白酶基因敲除提高淀粉酶活性稳定性以及海藻糖含量第36-64页
 1 前言第36-37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7-49页
   ·菌株和质粒第37-38页
     ·实验菌株第37页
     ·质粒第37-38页
   ·培养基和试剂第38-40页
     ·培养基第38-39页
     ·试剂第39-40页
   ·方法第40-49页
     ·扣囊复膜酵母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40页
     ·酸性蛋白酶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40-44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感受态的制备第44-45页
     ·转化与筛选第45页
     ·酸性蛋白酶的制备和活性的测定第45-46页
     ·酸性蛋白酶基因敲除的验证第46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6-47页
     ·形态学观察第47页
     ·淀粉酶的制备和活性的测定第47页
     ·不同温度对淀粉酶稳定性的影响第47-48页
     ·外源重组酸性蛋白酶对淀粉酶稳定性的影响第48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a 海藻糠的积累及其含量的测定第48-49页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49页
     ·培养基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49页
 3 结果和讨论第49-62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49-50页
   ·酸性蛋白酶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50-51页
   ·扣囊复膜酵母转化与筛选结果第51-52页
   ·酸性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第52页
   ·酸性蛋白酶基因敲除的验证结果第52-55页
     ·PCR 验证结果第52-53页
     ·牛奶平板上的水解透明圈的验证结果第53-55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和敲除菌株A11-a 的生长曲线第55页
   ·形态学观察结果第55-56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和敲除菌株A11-a 的酸性蛋白酶、淀粉酶生产的变化第56-58页
   ·淀粉酶热稳定性的变化第58-59页
   ·外源重组酸性蛋白酶对淀粉酶稳定性的影响第59-60页
   ·在摇瓶培养条件下海藻糖的积累第60-61页
   ·细胞干重的测定结果第61-62页
   ·培养基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第62页
 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扣囊复膜酵母A11-a 高热敏渗透突变菌株的海藻糖积累与释放第64-80页
 1 前言第64-6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5-70页
   ·菌株第65页
   ·培养基和试剂第65-66页
     ·培养基第65页
     ·试剂第65-66页
   ·方法第66-70页
     ·亚硝基胍诱变扣囊复膜酵母A11-a 菌株第66页
     ·高度热敏渗透突变菌株的分离第66-67页
     ·分别用三氯乙酸和蒸馏水提取海藻糖第67页
     ·酵母细胞在28℃和37℃下用蒸馏水和1.0 M 山梨醇处理第67页
     ·摇瓶振荡培养下扣囊复膜酵母 A11-a 和突变菌株 A11-b 海藻糖的积累第67-68页
     ·发酵培养下扣囊复膜酵母A11-b 海藻糖的积累第68页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68页
     ·发酵培养下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第68-69页
     ·海藻糖的纯化第69-70页
 3 结果和讨论第70-79页
   ·高热敏渗透菌株的诱变和筛选第70-71页
   ·用三氯乙酸和蒸馏水提取海藻糖的比较第71-73页
   ·酵母细胞在28℃和37℃下经蒸馏水和1.0 M 山梨醇处理的结果第73-74页
   ·摇瓶振荡培养下扣囊复膜酵母A11-a 和突变菌株A11-b 海藻糖的积累和细胞生长量第74-76页
   ·发酵培养下扣囊复膜酵母A11-b 海藻糖积累和细胞生长量第76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b 发酵培养下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第76-77页
   ·海藻糖的纯化和结晶第77-79页
 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扣囊复膜酵母A11 的MIG1 基因克隆第80-105页
 1 前言第80-8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82-89页
   ·菌株和质粒第82页
   ·培养基和试剂第82-83页
     ·培养基第82页
     ·试剂第82-83页
   ·方法第83-89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83页
     ·简并引物的设计第83页
     ·简并引物PCR 扩增第83-84页
     ·总RNA 提取第84-85页
     ·RACE 方法扩增基因第85-86页
     ·用HindⅢ酶切并环化基因组DNA,PCR 扩增第86-87页
     ·用XbaI 酶切并环化基因组DNA,PCR 扩增第87-88页
     ·MIG1 基因全长的获得第88页
     ·MIG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8-89页
 3 结果和讨论第89-103页
   ·简并引物的设计第89-91页
   ·简并引物PCR 扩增结果第91-92页
   ·RNA 提取结果第92-93页
   ·RACE 方法扩增基因结果第93页
   ·用HindⅢ酶切并环化基因组DNA 及PCR 扩增结果第93-94页
   ·用XbaI 酶切并环化基因组DNA 及PCR 扩增结果第94-95页
   ·MIG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5-103页
     ·MIG1 基因全长的获得及推测ORF 框、氨基酸序列第95-97页
     ·Mig1 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性第97-99页
     ·Mig1 蛋白质保守区3D 结构预测第99-100页
     ·MIG1 基因启动子预测第100-101页
     ·Mig1 蛋白氨基酸序列糖基化位点分析第101-102页
     ·Mig1 蛋白氨基酸序列信号肽预测第102-103页
 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扣囊复膜酵母A11 菌株的MIG1 基因对菌丝体形成、胞外酶合成及其表达的影响第105-127页
 1 前言第105-10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06-115页
   ·菌株和质粒第106页
     ·实验菌株第106页
     ·质粒第106页
   ·培养基和试剂第106-107页
     ·培养基第106-107页
     ·试剂第107页
   ·方法第107-115页
     ·扣囊复膜酵母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107页
     ·MIG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107-111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感受态的制备第111页
     ·转化与筛选第111页
     ·MIG1 基因敲除的验证第111-112页
     ·形态学观察第112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菌株和MIG1 基因敲除菌株 A11-c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12页
     ·酸性蛋白酶的制备和活性测定第112页
     ·α-淀粉酶的制备和活性测定第112-113页
     ·葡糖淀粉酶的制备和活性测定第113页
     ·β-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和活性测定第113-114页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114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14-115页
 3 结果和讨论第115-125页
   ·MIG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第115-116页
   ·扣囊复膜酵母转化与筛选结果第116-118页
   ·MIG1 基因敲除的验证结果第118-119页
     ·PCR 验证结果第118-119页
     ·在2-脱氧-D-葡萄糖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第119页
   ·形态学观察结果第119-121页
   ·扣囊复膜酵母A11 菌株和MIG1 基因敲除菌株A11-c 的生长曲线第121-122页
   ·引物特异性验证结果第122页
   ·MIG1 基因敲除菌株A11-c 和扣囊复膜酵母A11 菌株胞外酶生产及其它们基因的表达第122-125页
 4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总结与创新点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1页
缩略语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作者简历第143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斑马鱼Clusterin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调控研究和成肌细胞中IGFs表达调控机理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